1、对象精准识别
经过摸底调查、协议签订、贫困户核实、驻镇确认、危房改造库对比、建档立卡库对比、国家扶贫系统标注等六轮的数据变更,截至目前,我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为户人。
精准识别主要做法:
一是在年8月份,我们带着政策,深入镇(办)村组,深入群众家中,了解群众的真实意愿、真实想法和真实诉求,通过两个月的不断搜集、整理、提炼、总结,最终形成了适合华阴市情的《华阴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宣传口袋书》,口袋书累计印发余本,全部发放到镇(办)干部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在政策宣传的基础上,进行摸底调查和“三项协议”的签订工作。
二是年底,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根据前期摸底调查情况,经过综合华阴市情和群众意愿,预判到我市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将在年有一次大的调整,我们及时暂停工程建设,决定采取以房定户,以房找人的对策,通过报名、登记、审核、再确认等方式,及时调整工程建设设计方案,提前夯实我市移民搬迁总规模。
三是在年5月份的扶贫对象核查过程中,我们按照政策,在口袋书的基础上,为了更加准确、便捷的识别核准搬迁户,制定了华阴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认定标准(7条),下发各镇(办)、驻镇工作队和驻村工作队,要求他们在贫困户核查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核实移民搬迁对象,做到了政策介入提前化,和政策支持全程化。
四是在贫困户核查工作中,我们先后进行为期两周、10余次的驻镇确认核实,对前期摇号分房的保留户再次确认,对新增户登记备案,进一步明确搬迁群众家庭人口数量和安置意愿等。
五是对登记确认的花名册多次与扶贫部门的建档立卡贫困库、住建部门的危房改造系统库进行对比核查,对不在建档立卡贫困库或者已经享受过危房改造政策的搬迁户予以剔除。
通过以上措施,做到了搬迁对象精准和安置意愿精准,为移民搬迁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人房精准对接
根据移民搬迁“以户定建、以人定房”原则,为了实现安置房建设规模和搬迁规模的精准对接,年3月,在安置房建设之初,通过预估我市搬迁总规模和搬迁户家庭人口结构,结合我市安置房设计的户型数量,以摇号分房发放房屋确认书和调整安置房户型等方式来实现搬迁户到楼到层到户精准安置。通过4次摇号分房,我市在年9月11日已经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户的人房对接工作。
福惠家园小区人房对接情况:福惠家园小区规划建设10栋套安置房,安置贫困户户。其中:50平方米套,安置2人户92户;75平方米安置房套,安置3人户户;平方米安置房套,安置4人户户:平方米安置房套,安置5人及5人以上户户。
迪家社区人房对接情况:迪家社区规划建设2栋72套安置房,安置贫困户61户。其中:平方米安置房36套,安置4人户26户;平方米安置房36套,安置5人及5人以上户35户。
通过摇号分房,以最需求群众为首选,打通移民搬迁政策瓶颈,提升搬迁群众自主意识。房屋分配到手后,极大的激发了群众积极性,打破了移民搬迁工作被动局面,将说服性工作转变为吸引性工作,移民搬迁基本实现政策对户、户对意愿、意愿对房、房对人,达到了搬迁意愿精准,设计规模合理,没有造成过大的资源浪费。
3、房屋精准建设
在安置房建设初期,按照上级下达的户贫困户和我市摸底调查的避灾户规模,选定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有四处,分别为福惠家园小区(建设19幢套安置房)、罗福社区(建设6幢套安置房)、迪家社区(建设6幢套安置房)、华岳社区(建设21幢套安置房)。通过对象精准识别和人房对接,我们及时调整安置点和建设规模,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和统筹考虑,取消了罗福社区和华岳社区安置点,缩减了福惠家园小区和迪家社区建设规模。福惠家园小区由原来的19幢套缩减为10幢套,迪家社区由原来的6幢套缩减为2幢72套。
安置房精准建设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群众生活更加便利。因为这两个安置点位于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搬迁群众可以共享安置点周围成熟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搬迁入住后的生产生活需求。福惠家园小区方圆米范围内,有岳庙高中、华岳中学、华岳小学、学前教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隆发购物广场、惠欧城市广场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迪家社区毗邻华山火车站,方圆米范围内,幼儿园、医疗站、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齐全。
二是就业渠道更加广泛。进一步提升我市城镇化水平,在城区范围内,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更加广泛。
三是安置房建设更加合理。根据目前我市移民搬迁安置房建设规模和我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通过人房精准对接,我市安置房剩余为套。剩余的套安置房市政府已经明确了两个处置途径,可以完全消化,没有造成安置房空置和资源浪费。
王鼎震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