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因境内的西岳华山而闻名,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结合地带,东起潼关,西邻华州区,南依秦岭,北临渭水,介于北纬34°19′22″—34°40′00″,东经°54′00″—°12′13″之间,总面积平方千米。
华阴春秋设邑,战国置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自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是陕西四个县级市之一,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截至年,华阴市下辖3街道、4镇,常住总人口26.28万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0.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6:32:59.4。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元。全市城镇化率为55.4%。
华阴市是天下杨氏的发源地,有“天下杨氏出华阴,华阴杨氏归东宫”之说,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即为华阴人。战国时大纵横家公孙衍,东汉两袖清风的名臣杨震也诞生于此。
具体介绍:
中文名称:华阴市
外文名称:HuayinCity
别名:华山郡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所属地区:陕西省渭南市
下辖地区:3个街道,4个镇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关中平原东部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26.28万(年常住人口)
方言:中原官话-关中片-东府小片-华阴话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
著名景点:华山、西岳庙、魏长城遗址、仙峪、瓮峪
火车站:华山站,华山北站(高铁站)
车牌代码:陕E
行划区划代码:
地名由来“华阴”作为县名,始于汉高祖八年(前年),因治县在华山北麓而得名。
建置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华阴县观北乡龙窝村,敷水镇横阵村、敷南村,岳庙镇西关村等地就已有先民活动。
夏(约前21—前17世纪)传说禹帝制九州,华阴隶属雍州。
商(约前年—前年)华阴属雍州。
西周(约前年—前年)华阴属豫州。
春秋(前年—前年)华阴属晋,晋置阴晋邑,故治在今陕西华阴市卫峪乡段家城村。
战国(前年—前年)韩、赵、魏三分晋室,华阴以魏长城为界,东属魏,西属秦。秦惠文王六年(前年),魏纳阴晋于秦。秦置于宁秦县(包括今华阴、潼关二县年),取“宁靖秦疆”之意。
秦(前年—前年)宁秦县属内史管辖,治县仍为阴晋城。
西汉((前年—8年)汉高帝二年(前年),属渭南郡。汉高帝八年(前年),以地处华山之北更名华阴县,属京兆尹,治县阴晋城。汉高帝九年(前年),属内史。汉武帝建元六年(前年),分内史为左右。华阴县属右内史。
太初元年(前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华阴县属之。
新莽(9年—23年)始建国元年(9年),属于冯翊郡。
天凤二年(15年),更名华阴为华坛县,辖区约为华阴县西部。同时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同属翊尉郡。辖区为华阴县东部及潼关县地。
更始元年(23年),复名华阴县,属京兆尹。
东汉(25年—年)
复名华阴,撤船利县,辖地并入华阴县。初同属京兆尹。
建武十五年(39年),由京兆尹改属弘农郡。
三国曹魏(年—年)华阴属司州恒农郡。
西晋(年—年)
西晋泰始元年(年),恒农郡复为弘农郡,华阴县属之。
东晋十六国(年-年)
东晋太元十八年(年),华阴及敷西县改属梁州华山郡。
前赵(年—年),华阴改属雍州弘农郡。
后赵(年—年),华阴属雍州弘农郡。
前秦(年—年),华阴及敷西县属洛州弘农郡。
后秦(年—年),华阴及敷西县属冀州华山郡。
大夏时废敷西县。
东晋义熙十三年(年)改属雍州,治所华阴。
南北朝(年—年)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年),仍置华山郡,华阴县属之。
北魏太和十一年(年),华阴与大荔县合并,迁临晋城(今大荔县城附近年),同年复设敷西县,属东雍州华山郡。
北魏孝昌二年(年)还治今华阴市卫峪乡段家城村。属华山郡。
北魏永熙元年(年)在华阴县东5千米处设定城县,后废。
西魏废帝三年(年)正月改名华州,华阴及敷西县属华州华山郡。
北周袭西魏属制。
隋代(年—年)
隋初,撤敷西县,其辖地并入华阴县,迁址今县城。
开皇三年(年)废华山郡。华阴县直属华州。
大业三年(年)州废,属京兆郡。
大业五年(年)移治今华阴市区,仍属京兆郡;
义宁元年(年)分京兆郡,郑县、华阴二县,复置华山郡。华阴县属华山郡。
唐代(年—年)
武德元年(年)华山郡改置华州,华阴县属之。
垂拱元年(年)改华州为太州,改华阴县为仙掌县。
天授二年(年)分仙掌县东部设立潼津县(今潼关县地年),属虢州。
圣历二年(年)三月改属太州。
长安二年(年)撤潼津县,辖地并入仙掌县。
神龙元年(年),太州复名华州,仙掌县复名华阴县。
天宝元年()华州改置为华阴郡,华阴县属之。
上元二年(年),再改为太州,华阴县改为太阴县。
宝应元年(年)太州复名华州,同时复名华阴县,属京畿道华州。
乾宁四年(年)华州升为兴德府,华阴县属之。
天祐三年()复为华州。华阴县属之。
五代(年—年)
属华州,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元不变。
北宋(年—年)
华阴属永兴军路华州。
金(年-年)
皇统二年(年)华阴属京兆府路华州。
元(年—1年)
至元十六年(年)华阴属安西路总管府。
皇庆元年(年)属奉元路华州。
明(1年—年)
华阴属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华州。
洪武七年(年)设潼关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指挥司。
洪武九年(年)改设潼关卫(改隶河南都指挥司年),屯、营、堡、寨星占华阴28处。
清(年—年)
雍正四年(年)华阴县东部置潼关县,与华阴县同属陕西华州直隶州。
雍正十三年(年)华州降为散州,不再领县,华阴、潼关改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
中华民国(年—年)
民国二年(年)撤同州府,华阴属陕西省关中道。
民国十七年(年)直属陕西省。
民国二十八年(年)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七年(年)八月,于华县设立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华阴县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5月23日,华阴解放,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
年5月,属陕西省渭南专区。
年10月改属陕西省。
年12月并入渭南县。
年9月恢复华阴县建制,属渭南专区。
年属渭南地区。
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华阴县为华阴市。
更多精彩
华夏之根—西岳华山胜景
全球最文艺地铁站,你见过几个?
不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尚柔阁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