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华阴简介
华阴文化
华阴新闻
华阴要闻
华阴资讯
华阴饮食

三晋历史文化名村樊村

  樊村古称樊村镇,位于河津市北坡腹地,历史悠久,人文积厚,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从隋代起,就是周边两省八县货物集散市场,明清以来,逐步发展为河津北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河津的“旱码头”、“铁码头”,与永济卿头镇、稷山翟店镇并称“晋南三大商业重镇”。现为樊村镇治,总人口人,总面积5.74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远在禹凿龙门之前,当河槽一带还是一片方泽湖泊时,樊村一带因地势平坦,环境相对优越,即有先民集聚。

  追根溯源,樊村是以“樊”姓命村名。

  年前,辅佐周宣王的名臣仲山甫因功被周天子封于樊(今河南省济源县),建立樊国,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仲山甫的后裔樊仲皮,继承祖业,担任过周天子的卿士,因他在樊家排行老二,不能成为樊国的继承人,就被封在今河津市一带,号“皮氏邑”,是为樊氏族人小宗支的采邑地。据专家推测,前年(春秋时期),周襄王将樊国更封于晋文公后,一部分大宗支樊氏族人北上迁入晋国,来到樊氏族人小宗支的采邑地—皮氏邑。为了区别于迁徙来的大宗支樊氏族人,樊仲皮小宗支的直系后人,即以王父樊仲皮之字“皮”为姓,是为“皮氏”。而迁徙到樊村等地的大宗支樊氏族人,仍以“樊”为姓,距今余年。

  春秋至东汉中期,“村”的概念尚未形成,在野外聚落的居民点有“庐、丘、聚、里、族、党、连、邑、率、酂、鄙“等多种名称,樊氏族人当时所在的村落叫什么名字,无案可稽。到东汉中期,“村”的概念正式出现,相传居住在樊村的樊氏族人即以姓氏命村名,因有“樊村”之名,距今余年。樊村古戏台联“樊哙汉名士,鸿门保主真英勇;村姑齐淑女,桑园谏君希贞贤”,联首嵌“樊村”村名,联文弘扬西汉开国元勋樊哙在鸿门宴所迸发的忠勇精神,字里行间蕴藏着樊姓族人与同姓前贤的血脉渊源。

  据现有文字记载,樊村自隋唐以来曾经有9个村名:樊村、樊村镇、东樊村、东樊村镇、东长、东长镇、东长里、西凤凰、凤凰村。

  樊村、樊村镇——据年出版的《河津工业志》记载:“据樊村镇街中,原‘火神庙’碑记载,在唐高宗仪凤四年()樊村镇就有了犁铧铸造。”又据年出版的《河津二轻志》记载:“在唐弘道元年(),河津的手工业又有一项新兴行业兴起,这就是初期的铸造工业—樊村铸铧行业”。清乾隆五十五年()樊村《关圣帝君庙正殿北创建寝宫楼阁并两廊记》载:“本镇之中关圣帝君庙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创建寝殿并麟经阁记》载:“樊村镇有明创建关帝庙”。这些史料证明,唐代,樊村已发展为小集镇,称樊村、樊村镇,至今已有余年历史。

  东樊村、东樊村镇——明嘉靖四十年()“河津县城东里古觉城寺内重修宝塔记”载:“本县东长里东樊村镇金火匠蔺景仁……”(铜宝瓶铸造者);又载:“东长里东樊村男善人:任记福……每人铁一百。”明万历三十七年()寺庄村重修大禹庙碑铭记载“东樊村寿官任国殿施银五钱”。明万历三十九年()樊村吴氏《墓志铭》载:“今山西平阳府蒲州河津县东长里东樊村居住”。当时称东樊村、东樊村镇,似为区别于西樊村,此后即省称樊村、樊村镇。

  东长、东长镇、东长里——明万历三十一年()《创建玄帝庙碑文》载:“东长,镇曰樊村,户分东西,而姓惟任,其族属以千余计。”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观音堂记》载:“余邑东长镇名曰樊村,樊村大都任氏箸姓”。清顺治十八年(),《樊村任氏东户族谱》载“大明洪武年间迁平阳府河津县北二十里樊村镇”、“与西户始祖同迁龙门之东长里即樊村”、“三世同茔葬康家庄之东东去东长四里”。清康熙十一年()《河津县志》载:“东长里(似取东樊村与长壕二村名首字组成东长里),村三:樊村、寺庄、长壕。”本志地图标:“东长”,即东樊村与长壕、寺庄组成的东长里。这些史料证明,明代樊村为东长里治,称东长,也称东长镇、东长里。

  西凤凰、凤凰村——清乾隆五十四年()河津县东长里西长村西长堡东巷《孙氏始祖廷尚家谱·西长镇孙氏始迁之故》载:“孙氏祖居西长镇,自宋初至今已八百多年…据旧家谱记载,西长镇原名东长里之东长镇。由于市肆繁华,生意兴盛,加之镇东有西长涧不时纵流,田良土沃,亚赛陕西长安,遂改名为西长镇。可惜一场洪水(指明洪武年间,瓜峪口发了一场洪水,全镇房屋倒塌近四分之三)将镇毁于一旦,大部分人家迁往荣河孙庄、孙家庄,还有乡宁贾坪村、市口,也迁于芦庄村南、北兴平村北。时间不长又迁往东南六里之楼里村中。不幸于万历年间又一次大水将市镇冲毁殆尽,满街石头,满街泥沙,人民无奈,将市肆又移于六里之西凤凰,今之樊村村。”此一说证实:东樊村、长壕(含西长村西长堡)、寺庄原属东长里,统称东长镇。长壕后改为西长镇,但两遭水患,遂将市镇商店等迁入西凤凰,即樊村,可见,樊村从万历年间即为东长里治,樊村称东长镇和西凤凰、凤凰村由来已久。

  综上所述,樊村曾经有9个村名:樊村、樊村镇、东樊村、东樊村镇、东长、东长镇、东长里、西凤凰、凤凰村。春秋时期迁徙到樊村的大宗支樊氏族人,以“樊”为姓,距今余年。从东汉中期称樊村算起,迄今已有余年历史,从唐代碑文记载算起,也有余年历史。

建置沿革

  明洪武初年,任氏先祖自介休湛泉迁居樊村时,全村有樊、焦、师、蔺、李五大姓,至明正统间,任氏一族发展为龙门望族,万历时即达千余人,此后几百年,一直引领樊村经济、文化潮流。据清康熙十一年()《河津县志》记载:明万历间,樊村为东长里治,辖樊村、长壕、寺庄三个村;光得里辖光得、西樊村、兴毫(今曹家窑)三个村。明崇祯元年(),创建金汤堡,属樊村。清代,将东长里与光得里合并为东光里,樊村为东光里治,金汤堡成为独立村,这是樊村堡为独立村之始。

  民国至解放初,樊村为行政村,也称樊村镇,为第三区治。

  年至年,设立樊村乡,樊村为樊村乡治。期间,樊村于年成立初级社,年农业合作化时,与樊村堡、曹家窑、东崖底联合成立星星农业社,后改称樊村管理区。

  年10月实行公社化,全县成立四个人民公社,樊村为龙门人民公社治。同年11月河津并入稷山县,龙门人民公社改称樊村人民公社,樊村为樊村人民公社治。其后,樊村先与曹家窑、东崖底分开,后又与芦庄、寺庄、常好合并,仍称樊村管理区。年3月,芦庄管理区分出。年3月,樊村与樊村堡分社,樊村管理区改称樊村生产大队。

  年底至年4月,樊村一直为樊村人民公社治;

  年4月至今,樊村人民公社改称樊村镇,樊村大队改称樊村村民委员会,樊村为樊村镇治。

美好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只金凤凰在樊村地界盘旋,先民们认为凤凰乃神鸟,无宝不落,认定樊村是一块风水宝地,就按照凤凰飞行形态建村:金汤堡(今樊村堡)为凤头,金汤堡至樊村北衕为凤颈,北衕至南衕为凤身,南衕至南关蓝衕为凤尾,东街为凤翅。因为凤凰一翅受伤,所以称“凤凰单扇翅”,樊村也因此美称“凤凰村”,樊村长期以来没有西街,即缘于此。

  樊村东高西低,势如行舟,站在沙樊头村西西长涧西岸东望,酷似一艘沙土巨船在西长大涧扬帆挺进。沙樊头村为船头,谐音“沙船头”;樊村为船仓,先民遂取“樊”字谐音“船”,称樊村为“船村”,并在街心建了船舱庙,寓意“同舟共济,一帆风顺”。古时阴阳家曾预言:船里要坐人,樊村要出“任”家;船身比水面高,樊村要出“高”家;做船要用铁钉,樊村要出“丁”家;划船需要槽板,樊村要出“曹”家。后来,樊村果然出了“任、高、丁、曹”四大家族。如今樊村姓,百姓同堂,同舟共济,天时地利,政通人和。

樊村与樊村堡的关系

  古有“村堡一家”之说,实际也是如此。据说古时樊村只有东街,西长涧从村西绕过。后来村西涧水改道,先民遂就地依凤凰形态建成南北大街。明崇祯元年(),官方号召各村创建堡寨,目的在于抵御战乱和抢窃。当时河津先后建堡寨78个,樊村当年即创建金汤堡,以任氏西户族人为主。金汤堡四面环沟,地势险要,固若金汤,如“金城汤池”,故取名“金汤堡”。明崇祯十七年()李闯王东渡反明,就在金汤堡安营扎寨,那时,村堡为一村。清初,将东长里与光得里合并为东光里,金汤堡脱离樊村,成为独立村,民国时改称“樊村堡”。

樊村与西樊村的关系

  明代全县分34里时,樊村属东长里,西樊村属光得里。传说过去樊村与西樊村是一个村,村西涧水将樊村分成东、西两个樊村,主村省“东”而称樊村。也有一说是,樊村部分先民迁出,另建了西樊村。西樊村任氏大家族,据说为樊村任氏东户一脉。

政治中心

  隋唐以后,特别是明清五百年间,樊村先民在这块风水宝地创炉园,开店铺,事农桑,兴商贸,叱咤风云,大显身手,用心血和智慧谱写了辉煌的晋商历史篇章。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经济优势,使樊村从明代起就成为河津北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闯王率军由韩城东渡黄河,在樊村安营扎寨。

  清同治年间,捻军由陕西入河津,驻军樊村镇。中华民国时,樊村为河津第三区治。年6月,晋绥分区二纵队由王震司令员率领,东渡黄河参加运城战役,在樊村等地驻扎期间,拥政爱民,秋毫无犯,为维护社会治安、剿匪安民做出突出贡献,留下了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年2月,贺龙司令员亲临河津,与县党政领导共商进军西北大计,先后到樊村等地视察指导支前工作和土地改革,给当地人民留下了优良的革命传统。解放后,樊村一直为区、乡、社、镇政府所在地,在历次重大政治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樊村镇实施“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建设工程”中,樊村作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凝聚力、亲和力、辐射力和不可替代的轴心作用。

兴隆的冶铸业

  唐高宗仪凤四年(),樊村即铸造犁铧,唐弘道元年(),樊村已有十多个大沙园,专铸农业生产用犁铧,几个小沙园专铸寺庙大钟、狮子等工艺品,故有“大沙园敌小活,小沙园敌大活”之说。

  金、元时,樊村犁铧铸造业蓬勃发展,当时,全村有大小沙园50多家,所铸犁铧,铧尖锋利,入土利索,运销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明、清两代,是樊村铸造业兴盛时期,全村有大沙园50家,小沙园19家,每天有二百多辆大车从晋东南运进生铁,从北山运进焦炭、青石等原料;又有二百多辆大车把产品运出,供给晋南各县,并远销西北各省。樊村北街设有犁铧行会,称炉行,订有严格行规。办公地点叫铧店,清代总店下设分店,知名的有陕西咸阳樊村犁铧批发店,甘肃西峰镇樊村犁铧批发销售中心。那时樊村炉行十分红火,被誉为河津的“铁码头”,清光绪年间十月十五日炉行演戏对联,对炉行盛况做了生动的描述,上联曰:“炉户廿九家,铁资造化,竖起炉,打开铁龙山,铸一幅铁冠图,挂在铁弓园内;”下联曰:“行规十五会,金作生涯,偕同行,游到金刚庙,采几枝金屏梅,插于金沙滩中。”

  樊村小沙园金火匠技艺精湛,所铸庙宇大铁钟、大铁狮、大铁旗等工艺品名驰秦晋,誉满华北。其铸造的成品现存的有:甘肃省兰州市大明寺大古钟、西安市碑林大古钟(均铸有“樊村金火匠参加铸造”记载),太原晋祠公园铁旗杆(樊村金火匠铸造),运城解州关帝庙铁白鹤(铸有“清光绪十九年樊村镇金火匠同心炉李春元铸造,外甥赵一万,重斤”记载);河津觉城寺塔刹(铸有“大明嘉靖四十年本县东长里东樊村镇金火匠蔺景仁,男蔺仲福、蔺仲录,孙男蔺朝用、蔺朝臣”铸造铜宝瓶记载),陕西华阴县大铁钟(樊村镇金火匠铸造)。

繁荣的商贸业

  樊村从唐代起就形成小集镇,称樊村镇。宋代逐步繁荣,至明清鼎盛时,余户商家和村民分布在三街九巷,士农工商,百业兴旺,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集市繁华,欣欣向荣。民国初年,仅店铺坊馆即达七十余家,小商小贩上百个,樊村街号称“平地三尺金”。在三条大街两旁,有5个大炭园,3个大饭店,15家粮店,70多个店铺,以及光禄瑞票号、庆成源染坊、贵兴银楼等字号,名闻遐迩,誉满河汾。古时樊村逢一、六集会,还有七月十五、九月十三、十月十五等庙会、行会。每逢集会庙会行会,三条大街摆满几百个小摊点,行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远近运煤、运犁铧客人和赶集上会的乡民,或车户,或脚夫,或商贾,或游人,都争着品尝油热香辣的樊村羊肉胡卜和醇香爽口的热锅豆腐。那时,龙门被称为河津的“水码头”,樊村被称为河津的“旱码头”,时至今日,樊村每逢集会仍然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韵味不减当年。

雄厚的粮食业

  樊村先民历来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明嘉靖年间,知县高文学于樊村村北,筑堤壅水,高八尺,厚六丈,灌溉农田。清康熙十一年(),任氏西户11世祖任宏埏,13世祖任绍爌,挺身而出,筑堤坝,修长壕桥,导瓜峪水,开渠灌溉农田数千亩,村人永享其利。

  农业丰收,既为发展工商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发展粮食业提供了丰富货源。唐初,李渊、李世民父子就在河津大建龙门仓,储粮备战。明清时,樊村社仓凸起,二十五家共立一社,立义仓于社内,建置仓窖以贮藏积谷,委社司管理。清代河津全县有社仓21处,樊村春秋楼为清末全镇最大社仓。除此而外,樊村还有几十个民间义仓,储粮百万斤以上。从唐代起,樊村就是繁荣的粮食集散市场,至清光绪二十九年(),河津粮食集散中心主要有三个:县城、樊村、禹门口。樊村当时有粮店15家,磨面坊30多家,繁荣的粮食市场,为樊村的晋商辉煌锦上添花。

辉煌的庙宇

  明清时期,樊村共有14座庙寺,4座舞台,2座祠堂,5座宝塔楼阁,5大关门,6大牌坊碑楼,有序地分布在村子四面八方。以关帝庙为中心形成的“孔雀开屏”式建筑文化长廊,蕴藏着儒、道、佛三教文化内涵和晋商的信仰与愿望,堪称三晋民间艺术宝库。

  同所有晋商一样,樊村先民一直把关公的“诚义”精神作为自己的伦理取向和行为规范,因而在事业有成之后创建了气势恢弘的关帝庙。关帝庙位于樊村街心之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是河津全县最为宏伟的关帝庙。樊村关帝庙舞台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明成化四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重修。舞台结构斗拱直昂,叠檐歇山顶,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属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由樊村晋商捐资创建的春秋楼,于清乾隆五十五年()竣工,雄伟壮观,至今犹存,为河津市重点保护文物。

  樊村东北角有真武庙,也叫玄帝庙,始建于明隆庆三年(),明万历三十一年()竣工,历时34年。整个建筑物均为琉璃脊兽,琉璃筒瓦,琉璃板瓦,富丽堂皇,异彩纷呈,因而也叫琉璃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还有帝君庙、后稷庙、红庙、船仓庙、观音庙、王母娘娘庙、四神庙、铁狮庙、观音堂、文星塔、财神楼、魁星楼、双凤塔,分布在村中心和四周。村东入口处建有三座大关门,一关门楼额镌书“龙门锁钥”。北街口建有北关门,称北洞,中街南部建有中关门,称南洞,南关建有南关门,称蓝洞,三大洞巍然屹立,雄伟壮观。东街曾建有东社乐楼,于清乾隆二十四年()由樊村晋商捐资重修。东街中部建有靠背过台,可同时上演两台戏。东街东口有贞节碑楼和道台碑楼,西口有节孝牌坊。中街有举人碑楼,均规模宏大,工艺精湛。

  东街中部建有任氏东祠堂,称“报本堂”,门前有铁旗杆和圣旨楼。北街中部建有任氏西祠堂,称“追远堂”,门前有铁旗杆和大牌楼。村西龙背地曾建有任氏先祖陵园,占地87亩,大小碑楼34座,纪念碑73通,记载着任氏先祖的辉煌业绩。

  昔日,樊村庙宇林立,辉煌典雅,堪称民间艺术宝库,因沧桑巨变,如今只有樊村关帝庙舞台、春秋楼和玄帝庙幸存,尚能唤起人们对明清晋商辉煌时代的回忆。

厚重的人文

  明清时期,由于先民的辛苦经营,樊村不仅出现了经济活跃、市场繁荣的升平景象,而且出现了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蓬勃局面。樊村南洞对联“善气承天宠;人文起地灵”,形象描绘了樊村的优越地理和厚重人文。具有地方特色的樊村儒学文化、冶铸文化、建筑文化、和谐文化、饮食文化、楹联文化集中体现了儒家“人和”思想和晋商“利以义制”的经营价值观,特别是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凸现出樊村先民的群体形象。

  樊村先民以务农起家,兼营沙园、炭园、饭店、粮店等业,致富后,又倾心教育,办私塾,开义学,设帐授徒,引导子弟读书上进,求取功名。明清五百年间,仅樊村任氏一族就涌现出道台一人,知府一人,州同四人,知县九人,县丞九人,主簿五人,武略骑尉二人,千总六人,典史四人,文林郎五人,中宪大夫三人,奉政大夫二人,教授二人,学正四人,教谕九人,训导六人,监生一百九十六人,贡生三十一人,廪生二十五人,武生五十人,耆宾二十七人。著名学者乔鹤仙赞扬樊村任氏“西宅知府东宅道,任氏科名文炫耀”,在邑中传为佳话。

  靠勤劳致富的樊村先民,对修建住宅情有独钟,驰名津邑的宅院有道台院、窑院、过庭大院、八水涝地等几十座。道台院位于东街宅里巷内,分南院、北院,占地面积比毗邻的一个村堡还要大三分。庭堂楼阁,鳞次栉比,石雕照壁,聚山水星月、花草竹林、白鹤戏水、群雁飞鸣为一体,栩栩如生,凝结着古代民间艺术家的匠心和智慧。小中巷两座晋商名宅相连,门楼斗拱飞檐,别致秀气,石刻门当、户对,木雕垂花门,别具一格。尤其是东西厢房建筑独特,院外出檐滴水,玲珑剔透,名称“八水涝地”,堪为艺术珍品,类似院落全村共有三座。樊村东街宅里巷对联“宅以德安,敢云十室有忠信;里由人美,唯期百世尽孝贤”向世人昭示:忠信和孝贤是樊村民居文化的深邃内涵。

  三教圆融,兼容并蓄,形成了传统和谐文化,体现了晋商和乡民对和谐社会的渴求与信仰。儒、道、佛三教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引导人们积德行善,和睦相处,这种兼容并蓄的和谐文化,是樊村先民的精神纽带,他们在经营和生活中,不欺客、不排外、统一经销、联合协作、同舟共济、和睦相处的高贵品质,就是和谐文化熏陶的结果。

  樊村羊肉胡卜是遐迩闻名的特色小吃,色美味香,荡气回肠,据传晋代由胡人引进,因称“胡卜”,距今已有余年历史。除此而外,还有全羊、热锅豆腐、芝麻糖、油茶、甄糕、小磨香油等,都是樊村饮食文化的特色品牌。

  明清时期,随着儒学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兴起,楹联文化也应运而生,并在樊村独树一帜。凡庙宇、祠堂、牌坊等处,皆悬挂名家书写的楹联;凡演戏、庆典等活动,皆装潢楹联;至于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等,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艺术品。略举几例:

  由樊村清代举人任象龙撰书的樊村关帝庙献庭对联“非吴魏三分,那显丹心一片,想当初,巧计雄图,枉自争名成吴魏;因春秋全部,独昭大义千年,看斯日,家尸户祝,赢来湮祀永春秋”,将关公的丹心和大义描绘的淋漓尽致。樊村南洞砖刻联“村霭朝烟多吉色;人安古道有余情”,突出构画了樊村的安定和谐景象。由任氏骄子清代湖南长沙知府任绍爌撰书的任氏西祠堂对联“凤诰焕当年,义旌一字光华衮;燕翼贻后谋,科第千秋象德贤”,高度概括了任氏先祖的义民风范和崇尚诗礼道德的传统家风。由乡耆任九如撰书的上台庙七月十五演戏对联“樊城设立人兴会,唱的姐儿做梦三上轿;村庄庆贺快活林,演着女婿拜寿五台山”,嵌“樊村”村名、“上台”庙名和四个戏名,诙谐幽默,风趣感人。由晋商后裔任宗夏书写的樊村谢雨对联“祷雨敬天威,坛三日,雨三场,三旬谷成,恰慰三农企望;演剧报神恩,人四社,剧四台,四民悦服,共求四季平安”,表达了樊村晋商和乡民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诚挚愿望。东街口贞节牌楼对联“志矢柏舟,十八岁冰操已凛;风高女史,百千年闺范常新”,樊村广益堂书药局对联“广集群书,育贤才而治国;益施妙药,备参术以活人”,樊村讲堂对联“书宅两间,五经五典廿二史;讲堂一座,四门四柱十六窗”,运用对联艺术,彰显了节妇的贞操、药店的功能和讲堂的特色,读了饶有兴味。

  这些脍炙人口的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涵深刻,意境高雅,堪称中华对联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高尚的精神

  明清五百年间,樊村先民不仅创造了物质辉煌,而且打造了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樊村人,薪火传承,与时俱进。

  以任氏家族为例,明正统五年,任氏先祖慷慨捐粟一千五百石,赈灾济荒,明正统六年,朝廷嘉其义举,旌表任氏东户先祖任宽、西户先祖任直同为义民,颁发圣旨,建立祠堂,任氏家族誉满龙门,蜚声三晋。任氏族人历来恪守勤劳美德、义礼家风,为政者清正廉明,精忠报国;经商者,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为人能和睦贤孝,与德为邻;处世则急公好义,扶困济危。任氏东祠堂对联曰:“发迹自汾川,立业建功,五百年泽流已远;兴宗于耿地,攀麟附凤,十九代庆衍方昌。”西祠堂对联曰:“民以义旌,五百年名辉凤阙;族由德振,亿万载庆衍龙门。”这些联语就是对樊村先民义民风范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概括。

  明清五百年间,最令任氏族人引为骄傲自豪的荣光之举,除了先祖捐粟赈灾,旌表义民之外,当属簪缨济济,名贤辈出。东户十世祖之琦公官至庐凤道台,他为官清廉,政善甚多,年八十二卒,祀乡贤。西户十三世祖绍爌公官至长沙知府,他勤勉敬业,清政廉洁,自长沙归故里,与族人共同开渠灌田,村人永享其利,卒祀名宦。西户十一世祖汉川知县宏祚公,在任期间执纪严明,汉川士民立石颂之。十二世祖任邱知县及伊公,教民凿井灌田,农利以溥,百姓呼“任公井”,后以疾卒于官,任邱人建祠祀之。东户11世祖任仟、任全兄弟二人,于清康熙三十年()捐粟百石,救济灾民。14世祖任士溶,于清乾隆二十九年()捐金七十两建书院。清雍正四年(),西户12世祖任允厘捐资修复龙门大禹庙寝殿,清乾隆二十年(),其子任达继承父业,复修禹庙寝殿,并创建楼阁。任氏家族义民风范和奉献精神,载于邑乘,镌于碑铭,在河东广为传颂。

  樊村先民的典型,除了任氏一族外,还有樊、焦、师、蔺、李、高、丁、曹、王、原、张、赵等家族,都曾有自己的辉煌。

  纵观樊村历史,以冶铁铸铧为特色的手工业,以炭园、粮店为特色的贸易业,以驴驮车拉为特色的运输业,以店铺摊点为特色的小商业,以庙宇、人文为特色的传统文化,共同打造了樊村的辉煌历史。樊村先民的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彪炳史册,辉耀千秋,激励着万千樊村后裔,薪火承传,放飞梦想,奋力开创三晋历史文化名村的美好未来。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最先进治疗方法
宁夏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yinshizx.com/hyjj/39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