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是我国五岳之一以险著称,
但是到底险到什么程度不妨自己来体验。
它凭藉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
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
时至今日华山已不单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更是承载了一干少年的武侠梦想之地。
华山上不仅景色奇险峻秀,
山下的美食也值得一品。
如果天下有一道大道至简的美食,
那一定是面条。
华山大刀面便是华山脚下
看似简单最却有名气的特色面食小吃。
一碗华阴大刀面竟是这样做成的,看得人直流口水!华阴地区特色的面食,名字宛如华山般的气魄。大刀面是华山最为有名气的特色面食小吃,也是华阴地区传统美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系用双杖擀成,铡刃(大刀)切就,故名大刀面。
大刀面不仅华阴人喜欢,在晋陕豫黄河拐角地区都备受欢迎。山西运城是关羽的故乡,人们用青龙偃月刀切出关乡大刀面;河南兰考齐氏大刀面,可以追溯到宋朝,是黄河渡口劳动者的美味佳肴;铜川地区多煤矿,矿边也卖大刀面,长而不断的面条寓意矿下平安。
川渝地区也有坐杠大刀面,金丝小碗,面色金黄,汤清味美,正如南方的饮食,多偏于精致,但在气势上比不上北方。
华阴人做大刀面,讲究“面要擀的薄如纸,铡刀切面细如丝,技术娴熟不会断”。细长的面条,是华阴人祝寿贺礼的佳品,表达了对长辈的敬慕之情。
大刀面清香爽口,滑溜溜的,口味酸辣,有干拌,烩臊子,油泼等吃法。大刀面做法独特,和面,压面,擀面,切面,全是手艺人练就多年的功夫,需要长年累月的劳作才能习得,一般人难以胜任。
和面要用碱水,将鸡蛋清打入,可以增加面的弹性和嚼劲,顺滑好吃,口感会更好。将面反复揉成絮状,再醒一段时间,倒出来用木杠碾压。压面的木杠顶头固定,师傅骑在木杠另一头,来回跳跃碾压,如骑马奔腾状,雄赳赳气昂昂的。
待面压得大体成形,再用两根擀杖卷拉起来,来回推转。大刀面的筋道与韧性,全在于反复擀压。擀面师傅如同打太极般气韵十足,功夫深厚,面团在他手中像变戏法一样,不一会儿就可化作轻薄如纸,近乎透明的面皮。
接下来切面,将面轻盈地折叠在擀杖上,边折边撒面扑,面折十余层,就可以动刀切。师傅恭敬地请出大刀,那是一口二尺多长大铡刀,气势很足。师傅手法娴熟,刀随手动,案板上通通作响,面条翻飞跳跃,令人眼花缭乱。
大刀切面,比菜刀方便许多,极大地提高效率。面切得宽、窄均可,宽如韭菜叶,细如龙须儿,遇到明火即着。这种技法有些类似于秦镇凉皮,同样是一口铡刀,不同的只是大刀与米,还是与面的碰撞交融。
可以煮面了,抓一把面条,开猛火煮,期间要用筷子搅动,不然面条会粘连沉底。大刀面很薄,在开水锅滚两滚就熟了。接着炒制臊子,豆腐切丁,粉条切碎,加入些豆瓣酱翻炒。臊子浇头,是大刀面的传统味道。上桌前撒些香菜、葱花,调上油泼辣子,红艳油亮。
有句俗语说得好,“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摆上桌的面条,端起来闻闻,面香扑鼻,吃上一口,再喝点汤,滋润的不行。一碗不过瘾,再来一碗。大刀面光滑细腻,一筷子挑起,氤氲着香气,面条筋道爽口,嚼劲十足。
传统大刀面臊子选料考究,做法精良,系用自制黄豆豆瓣酱经温油煸炒出浓郁的酱香味,加入葱姜,放入豆腐丁,粉条段,加汤,用小火炖制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金红明亮,酱香四溢。辅以香醋、油泼辣子,那可真是酸中带辣,辣中有香,酸香爽口,浓郁扑鼻,回味无穷也!
关中人晌午吃面,是千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八百里秦川大地,人们将面食做出多种花样,既丰富了日常饮食,也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这些千奇百怪面条,分明就是人生百态的真实描述。
要说华阴市谁家面最正宗,首推孟记传统大刀面,他家在华阴开面馆已有多年,几代人的传承,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曾获首届“陕西金牌旅游小吃”荣誉称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口味需求的多样化,华阴大刀面也不断创新,推出多种花色品类以满足不同食客的需求。其中最为有名的品种有:传统臊子面、麻酱凉面、干拌面、炸酱面、蒜泥凉面、油泼辣子拌面等等,不一而论矣。
秦人嗜面,尤其是“大刀面之乡”的华阴人。其对面食的情结,不啻于恋人的牵挂、孩童的恋母。“早上糁子晌午面”,养育了一代一代的华阴人。民以食为天,食以面为先,饭时,走过街头,耳畔时常会传来一句话:“走!咥碗大刀面去”。回转,那声音,那神情,不亚于中了六合头彩!
华山脚底下这块土地,
一切都有灵性,
有独特的气魄。
这还有许多好玩的,
好吃的等待小伙伴们的到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