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华阴简介
华阴文化
华阴新闻
华阴要闻
华阴资讯
华阴饮食

容琳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华县大地

炎帝故里论坛欢迎您

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华县大地震

文/容琳炎帝故里论坛欢迎您

渭河流域的陕西省关中地区,平原沃野,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有文字可考的年来,已发生4级以上地震40余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6次,最早的地震记载是公元前年地震,而年陕西省华县地震造成巨大损失。

年,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即公元年1月23日,陕西省秦岭以北地区渭河流域,曾发生过一次地震强度为约8至8.3级,烈度为11度的特级大地震。地震于午夜(子时)发生,多数人还在熟睡之中,因此逃生者寥寥。地震造成有姓名者死亡人数为83万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陕西华县,祸延97个县(有说县),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及安徽十个省亦受到影响。余震在半年内每个月都有三至五次,五年渐轻方停止。因以陕西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四县的震灾最重,故称为华县地震。

据记载,地震时“袤延干里,振撼荡摇,川原拆裂,郊墟迁移,壅为岗阜,陷作沟渠,山鸣谷响,水涌砂溢,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推圯,十居其半。”以华县为中心,西起陕西渭南,东至山西永济蒲州镇,东西宽90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包括华县、华阴、大荔、潼关等县在内的平方公里,各类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华县“堵无尺”,城垣尽塌,州署与城墙俱圯,庙学倾覆成墟。渭南“公私庐舍、城垣尽圯”,县城楼橹墙堑,倾堙殆尽,鼓楼震毁,来化镇等地砖塔倒塌,县署破坏后“莅治者咸席坐棚下”。华阴“垣屋尽倾”,县城遭“覆隍之变”,砖塔倒毁,儒学殿舍尽圯。历代对华山封禅、祭祠的西岳庙"观宇倾颓"。蒲州镇"城郭宫室,倾覆殆尽",州署、抚、按察院的行召、布政分司、文庙、书院及兵备道衙门等,全部倒塌。明代浦州是山西西南部重镇,住有山阴、衰垣二王的皇亲宗室,经过这次地震,“堂堂钜镇,一望丘墟”。创自隋唐以《西厢记》的轶事闻名的普救寺及寺内唐塔,也在这次地震中“摧折无遗”。

《中国地震目录》归纳史书记载对此震的描述是:“秦晋之交,地忽大震,声如万雷,川原坼裂,郊墟迁移,道路改观,树木倒置,阡陌更反。五岳动摇,寰宇震殆遍。陵谷变迁,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涌者成泉,裂者成涧,地裂纵横如画,裂之大者水火并出。井泉涸废,新泉涌流,喷高丈余。山移河徙四五里,涌沙、陷没亘数千里。华山诸峪水北潴沃野,渭河涨壅数日。华县、渭南、华阴及朝邑、蒲州等处尤甚。郡城邑镇皆陷没,塔崩、桥毁、碑折断,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摧圮,一望丘墟,人烟几绝两千里。”

此次地震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极端严重的一次。据史料记载,当时地面开裂,声震如雷,山川崩断,河流逆流,裂缝吞噬房屋村镇,“郡城邑镇皆陷没、塔崩、桥毁、碑折断,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摧圮,一望丘墟,人烟几绝两千里。”据当地统计上报的有名字的死亡人数为83万人,其中“不知名者复不可数。”为古今中外罕见。据后世估计,这场地震应该在8到10级左右,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特级大地震。

《明史》对这次地震记载为:“(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曾亲身经历过华县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记》中写道:“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7︱10),同、华之死者什六(6︱10),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剔近远分深浅矣。”(明)宗臣《宗子相文集》记载:“地颤山愁千万里,奇峰片片下沉水,黄河直上峰头座,忽散人家室屋里。往往屋上游赤鲤,千门万户半作鬼,广厦高宫尽成土,白日不闻父老哭。”万历《同官县志》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大饥,十二月十二日夜地震有声,同漆二河水涨,坏公私庐舍以百计。”嘉靖《耀州志》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关中地大震,河水涨,井泉水溢。人死者耀州三干余人,同官二干五百余人,富平三万余人;三处坏公私庐舍以数万计。始将军山比宝鉴山高,是后二山等高,他处陵谷变迁,人死者益多。”

(明)李可久《华州志》也记载了地震时地裂缝的概况以及人员伤亡情况。顺治《渭南县志》记载:“靖乙卯季冬十二日子夜大震,声如轰雷,势如簸荡,一时公私庐舍城垣尽圮。死者数万人。地裂数十处,水涌……”

(明)张瀚《松窗梦语》记载:“嘉靖乙卯冬地震渭南、华州等处,余自出陕,经渭南县,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许。”

万历《华阳县志》卷七记载:“民惊溃走,垣屋尽倾,知县陈希元等罹变,人畜压死不可胜计,地裂水涌,人多坠于穴,自乙卯至己末震渐方止,自古灾伤无此惨也。”

米登岳《华阳县续志》记载,“地裂数丈,水涌数尺,殿宇为之倾倒,隆庆六年三月曾重修。”

(明)赵时春《赵浚谷文集》卷八曾记载,“山多崩断,潼关道壅,河逆流,清三日,水从坼窦涌沙,没麦败田,圮屋覆灶。”万历《白水县志》记载:“且走山裂石,涌水泛河,变异之大,古今所未有也。”

震灾损失极其严重。民房、官署、庙宇、书院荡为废墟;较坚固的高大建筑物城楼、宝塔、宫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华阴县城西驻马桥断裂,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大荔县南的紫微观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后干涸。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堤尽数崩塌。华县凤谷山石泉废为干泉。历史文献记载“起者卧者皆失措,而垣屋无声皆倒塌矣,忽又见西南天裂,闪闪有光,忽又合之,而地皆在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入水穴而复出者,有坠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面下尽(改)故迹。后计压伤者数万人。”

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没有丝毫准备有关;加之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

在上述极震区内,地表大规模形变,山崩、滑坡、裂缝、地陷、地隆等现象随处可见。华县“原阜旋移,地高不尽改故迹”,地裂缝“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穴而复出者。有坠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渭南县城内“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许,”“自县治至西城陷丈余”的故址,至今仍清晰可辨。县城东甫的五指山陷入平地,毁削无存。距县城东南9公里的张岑滑坡,长、宽、高各1公里以上,滑坡体所过之处“原移路凸。”县东张家岭滑坡体南北长米,东西宽米,体积约多万立方米。郭家沟滑坡体南北长米,东西宽米,体相约多万立方米。华阴县城西驻马桥石桥摧裂,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大荔县甫的紫微观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是面积可观的湖沼,“经地震平芜”,湖水干涸。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提,“下钉柏桩,上垒条石,中贯铁锭”,十分坚固,地震后“提岸尽崩”。永济至临潼之间出现近东西向长多公里的地震断裂带,断裂带以北大面积下降,以南大面积上升,断裂的垂直断距超过5米,其华县地盘下降5~10米,赤水镇下降4米,渭南下降2.5~4米,华阴下降2~3米。

之所以会造成如此惨重的损失,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一是强度原因:根据“地裂泉涌,房屋陷入地下,平地上突出山梁”等关于这次地震的记载来看,这次地震的强度极大,现在普遍认为这次地震的强度高达8.3级。甚至比年的汶川地震强度还要高,在抗震能力完全无法与现代相比的古代,这么高强度的地震造成的破坏可想而知。

二是时间原因:根据记载,这次地震发生在腊月十二,正值数九寒冬之际,百姓普遍在家。而地震又发生在深夜“子时”,也就是半夜12点左右,百姓已大多休息,这种时候发生地震,百姓们根本来不及反应。秦可大说潼关等地70%的人死亡,说明很多人在睡梦中便被掩埋在了废墟之下。

三是次生灾害:从前文记载不难看出,这次地震对地质造成了极大变化,关中平原北依渭河,南临秦岭,大地震造成的河水上涨、地表开裂,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样极为严重。

四是救灾不力:对于这次地震,朝廷的救助其实很不及时,原因在于交通不便,而当地道路又因地震损毁严重。等到嘉靖皇帝接到受灾报告,已经是次年的二月了,距离地震已经过去了三个月。根本谈不上对地震的救助,这种情况下,灾民无处安置、粮食绝收、瘟疫横行,躲过地震的百姓们又因饿死、冻死、病死,此次地震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极端严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罕见。

这次地震前有奇特征兆,也是首次有记载地震前兆的大地震。《隆庆-华州志》记载此次地震前8小时,在震中区域曾经出现因地面运动,导致人头晕的现象。同时,此次地震时出现地中出火的奇特现象,也就是地下有光透出。

——容琳年7月1日于书香斋

作者简介:容琳,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宝鸡市渭滨区退休干部。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多篇散文在省、市报刊和







































白癜风要注意那些
白癜风能好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yinshizx.com/hyjj/611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