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提起蒲公英,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华山镇。
“我真没想到,居然能把它发展成了扶贫的特色产业,为群众致富增收又拓宽了一条路子。”看着这一片即将收割的蒲公英,华山镇党委书记王毕红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据悉,华山镇辖区内10个村,涉及的亩扶贫基地里,绿油油的蒲公英长势喜人。昔日散落在田间地头的蒲公英,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镇级特色脱贫产业,不仅为华山镇的秀美风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引来广大农户大规模、高密度的种植,近日,忙碌了4个多月的脱贫攻坚项目又迎来了丰收季。蒲公英现已成为华山镇广大农户的“金疙瘩”,“华山模式”也已成为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
路子对头增收不愁
华山镇地处秦岭脚下,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水质良好、矿物质丰富,发展种植业对于当地来说具有不可多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是,由于辖区内劳动力资源不足,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缺乏技术支撑,集约化发展受阻。没有清晰的产业定位,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农户的增收渠道受限,日子自然也过得“紧巴巴”。
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华山镇党委领导班子因地制宜、深入调研,组织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赴仿车村、高家村、西吴村等地进行调研,组织镇领导外出考察、综合研判。了解发现,蒲公英抗病虫害能力强,日常管护无需使用农药。种植也相对简单,除了浇水、收割的忙碌季,平时几乎无需看护,人力资源成本低,正是华山镇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据此,镇党委领导班子会同市农技专家、农资企业代表、农户代表等召开产业协调会议,研究制定了关于蒲公英种植发展的详细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同时,由镇党委牵头引导,依托华山镇野山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党委主导、公司运营、园区发展、村社链接”的模式,建立了集种植、收购、加工于一体的蒲公英产业基地,形成“闭环式”产业链结构,并在镇域内各村全面铺开。
现在,仿车村、王道一、王道二、北洞村等十个村已实现蒲公英产业全覆盖,种植面积达余亩,每亩收益可达1.3万余元,纯利润-元,预计今年一年该镇蒲公英种植加工产业综合收入可达1万元。
农户有心劲儿脱贫攒后劲儿
产业敲定了,商标注册了,如何吸引更多财力、人力、资源“进驻”产业基地,推动蒲公英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成了当下令人苦恼的问题。
“充分激发出贫困群众的劳动力、创造力、内生力,是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王毕红表示。
为此,镇党委号召干部群众加快“三变”改革,通过走访入户、普及政策、积极协调,争取流转更多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另外,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强的贫困人口加入产业园,在种植、管护、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工作生产能力,拓展致富增收渠道。
为提高农户技能,该镇制定了“党员农户一帮一”制度,邀请农技人员,利用农民讲习所,对蒲公英种植、不同阶段施肥、田间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手把手教学,面对面答疑。同时强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资企业中的党员先锋为贫困户助力,在技术指导、农资经营、产后服务等环节进行帮扶,并提供免费测土、配方施肥等专项服务。
在保障农户利益方面,采取市场化营销运作模式,由镇级脱贫攻坚产业承载公司与村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每年拿出利润的10%注入村集体经济中,并通过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劳务协作、就业服务等方式,帮助解决贫困户稳定就业。
“自从把自家的20亩地作为资源入股,我不仅当上了按月领工资的工人,年底还能享受分红,一年纯收入8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美了。”谈起自己的脱贫经历,在产业基地忙着采摘蒲公英花蕾的村民惠周才说,“是党的好政策,党员的真心帮扶,让我掌握了脱贫致富的本领,找回了致富的信心。”
另辟蹊径价值“变现”赢美誉
“蒲公英可以生吃、炒食、做汤,还能烘干后泡茶喝,清热解毒,近年来,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说到这里,惠周才既兴奋又得意。
当下,特色产业开始兴起,不同农副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竞争不断显现。让蒲公英产业向高附加值延伸,实现多元价值的全面“变现”,成为当下蒲公英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力点。
镇党委、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从做亮特色、做优产品、做强品牌出发,统一思想,明确思路,以拓展用途、延伸销路为突破口,坚持“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原则,深度挖掘产品的“剩余价值”,将蒲公英“一物作三用”。挖掘其药用价值,让蒲公英叶“变身”中药材,利用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远销江苏、安徽等地;挖掘其饮用价值,将蒲公英根“变身”保健茶,通过深加工、精包装,打开饮品新市场;挖掘其食用价值,让蒲公英“变身”养生蔬菜,与西安华润万家达成订单销售协议,开启绿色销售新模式。
现如今,蒲公英产业已经成为助力美丽乡村的“新风景”,助力产业振兴的“新样板”,助力脱贫攻坚的“大产业”。华山镇镇长惠拥军表示,蒲公英产业优势凸显、前景广阔,预计到年,蒲公英种植面积将达到1万亩,效益将达到1个亿。
(撰稿:曹蕊孙瑄)
点击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