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的苍凉,风沙怒号
有了华阴老腔的磅礴高亢
蜀地道路艰难,崎岖路险
抬工们的劳动号子低吟浅唱
前言如果说,华阴老腔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那么仁寿的抬工号子,我愿称之为蜀地抬工们口口相传的方言“离骚”。
陵州的绝版记忆:抬工号子绝版记忆号子这种“以歌辅工”的民间文化艺术,它按不同劳动工种,可以分为搬运、工程、农活、渔船和作坊五类,来自陵州的绝版记忆,仁寿的抬工号子,属于搬运号子一类。
过去的仁寿,乡间小路弯道多,路面窄,交通不便,运输全靠人力肩挑背磨,往往男抬女背,而重物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搬移的时候,就需要多人合作整体用力,把重物的力均匀到每个人的肩上,为了协调步伐、鼓舞干劲,会利用龙杠、抬杠、榴子、打杵等工具一边进行抬工一边运用仁寿方言歌唱。
仁寿抬工号子的原生态唱腔,易于传唱,唱词字数大致统一,多为七言,偶有五言,个别句子有字数变化,基本特点是前唱后合,一唱三叹,多加“嗨”、“哟”等衬字,形成大合唱的效果。同一种曲调可配多种歌词演唱,同一首歌又有“恰腔”和“闪腔”两种唱法。“恰腔”音调舒缓,用于上坡、下坎、转弯等复杂路面;“闪腔”音调急促,用于无障碍的坦途。
仁寿的抬工号子分为4类
像这种采石的劳动过程
这嘹亮的声音都能穿石入耳
最开始,用大锤使劲举过头顶,高高的砸下去,铿锵雷动的开山号子来了:“做大梁哦哟嚯嘿”。
接下来,轮到打石号子,一群人整齐划一叮叮当当地敲,一边唱婉转的、具有故事性的《六郎带兵》:“正月正啰正月正啰,哦六郎哦带兵哦,又把贼来征哦,啊校场山来了王怀女哟,啊捆挷起六郞哦,就要成亲啰……”
当石头打好后,要用钢钎把它撬动起来,又有调皮味道的吆石号子上场:“抬回来造桥嘛,送过灯的抬呀”。
把石头撬起来后,就要抬走了,抬工号子喊起走:“十月间梅花哟那树上香哟,冬月间寒冷烧火来向哟,那腊月间过年啰,那个个才忙哟……”
声声建造,与代代传承仁寿大地上,号子汇成的宏大乐章
气壮山河,余韵袅袅
那叫一个壮观!
仁寿的抬工号子铸就了
一座建筑的丰碑,斐声全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6万多名抬工组成多个抬工号子队,参加黑龙滩水库及配套工程建设,砌筑大坝的28万立方米方条石,都是抬工们喊着号子,踏着节奏,一步一步,一肩一肩,一杵一杵地抬上大坝的。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他们靠着抬工号子的激励与韵动,改变了仁寿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困境,建造了星罗棋布、碧波万顷的“川西第一海”——黑龙滩。
仁寿抬工号子唱响乡间,一唱就是多年。抬工号子基本父子、师徒相传。到赖家修,已传至六代。抬工队伍以物体重量来定人数,最多的有人,以8人或12人最为普遍。如今的抬工号子主要分布在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汪洋镇、富加镇等乡镇,以虞丞抬工号子和汪洋抬工号子为代表。
7年3月,抬工号子被四川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抬工号子
随着时代的机械化和智慧化发展
抬工号子的实用价值必然势微
在时光的流转中,它的力与美
已经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
如果你现在街上看到它
一定会停下脚步来围观
它的艺术价值
在抬工们粗犷的嗓子中代代相传
仿佛曾经的巴山蜀水
还在当年青春的脉管中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