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韩愈(—),字退之,又称韩昌黎,大唐官员、文学家、政治家,历史名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北宋苏轼赞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绝非谀辞。
韩愈不满于自东汉以来形成并渐趋鼎盛的骈文风气,他联合柳宗元,主张摒弃骈文的对偶,改用散句行文,复兴先秦时期的儒学古文,从而发起了唐代古文革新运动。自韩、柳之后,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继承并发展这一革新文风,他们这个群体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宋八大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发起者,并在创作的大量诗文中实践着自己的文风革新理念。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超一流巨星。
作为名人,韩愈在两唐书中均有传记,只是传记的履历年份记载不甚一目了然。
若要对韩愈的生平事迹有更清晰的认知,可借助年谱。
韩愈年谱
所谓年谱,即按年份记录一个人完整一生事迹的著作。
从某个人出生之年开始,一岁、两岁、三岁、四岁……,一直记录到他死去之年,即为年谱。
年谱的诞生,肇始于宋代。
越是有名的人,越会有人为其编纂年谱。——这目的很好理解,彰其事迹,以广流传。
韩愈画像,图源明代王圻[qí]、王思义父子俩编纂的百科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
宋代学者对韩愈、杜甫等前朝文化名人相当推崇,他们的诗文集也传诵不息。为了厘清完整的生平事迹和诗文出处的年月顺序,他们的年谱应运而生。
北宋吕大防醉心于研究韩文、杜诗,于是亲自动笔为韩愈、杜甫撰写年谱。
吕大防(—),北宋时京兆蓝田(今陕西西安市蓝田区)人。吕家门风醇厚,吕大防兄弟五人,先后有四人科举及第。吕大防是兄弟们中最出色的一位,是著名学者、政治家、书法家,曾做过八年的北宋宰相,死后追赠太师、宣国公。
他为韩愈编纂的年谱,名为《韩吏部文公集年谱》,成稿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年),这是存世已知最早的韩愈年谱。
这部韩愈年谱,所有文字加上现代标点,仅余字,非常简略,且有考证舛误之处,却意义重大。
因为它首开后世编纂韩愈年谱的先河。
由吕大防起了头,在两宋三百年间,有多名学者前仆后继、各展才华编纂韩愈年谱,流传至今的即有五部。
宋朝这五部韩愈年谱中,公认最详细精审的是江苏镇江丹阳人洪兴祖(—)所编定的《韩子年谱》,全篇字数达到10多字,体量远远超过吕大防。
吕大防首创的《韩吏部文公集年谱》,是五部里的第一部,时间最早。尽管简略且有考证舛误,却抛砖引玉,意义重大。
吕大防《韩吏部文公集年谱》
吕大防所编纂的这份韩愈年谱,全文含现代标点,约多字。南宋书商在刊刻韩愈诗文集时将其一起纳入,且加入了纠错的按语十四条,约余字,全篇共计字左右,这即是流传至今天的《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的全貌。
鉴于这份年谱过分地简略,笔者将全篇稍加简释,以使韩愈这位唐代文豪的生平事迹能展现地更丰满些。
※注:吕大防的年谱原文,笔者以加粗字体标示;南宋书商刊刻时添入的纠错按语,以加粗加下划线标示区分;括号内容为笔者添加的时间年份、年龄。谱文后附上简释。
正文开始:
《韩吏部文公集年谱》
[北宋]吕大防
简释:韩愈最后的官职为吏部侍郎,死后谥号是“文”,故称韩吏部,又称韩文公。
代宗大历三年戌申(公元年,一岁)
《集序》云:愈生于是年。
大历十四年己未(公元年,十二岁)
德宗建中元年庚申(公元年,十三岁)
建中四年癸亥(公元年,一岁)
兴元元年甲子(公元年,一岁)
贞元元年乙丑(公元年,十八岁)
贞元八年壬申(公元年,二十五岁)
是年进士及第,年二十五。
简释:吕大防开头这一段年谱非常简略,从韩愈一岁到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中间没有任何事迹。
笔者补充如下:
韩愈的籍贯,主流观点是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父亲韩仲卿,曾任唐廷秘书郎。韩愈三岁时,父亲亡故,他跟随哥哥韩会与嫂嫂郑氏一起生活。七岁时,哥哥韩会受到当时宰相元载的赏识,担任起居舍人。韩愈跟随哥嫂来到长安,并开始读书识字。十岁时,哥哥韩会被贬官为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韩愈一起前往。十二岁时,四十三岁的哥哥韩会亡故,韩愈跟随嫂嫂郑氏将哥哥归葬河阳老家。
二十岁,赴长安科举,不中。
二十二岁,再赴长安科举,不中。
二十四岁,又赴长安科举,不中。
二十五岁,终于科举及第。
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年,二十八岁)
是年上宰相书,不报。五月东归,作《感二鸟赋》。
▲简释:韩愈25岁进士及第后,又连续三年应试吏部博学鸿词科,三次皆不中。这期间,他在长安、凤翔、河阳等来回辗转,与孟郊等人交游。期间嫂嫂郑氏病故。
贞元十三年丁丑(公元年,三十岁)
是年从董晋辟为汴宋颍亳观察推官。
按公行状,从辟在十二年七月,此差一年。
▲简释:吕大防认为,韩愈是在贞元十三年,即30岁时加入汴州(今河南开封)宣武节度使董晋的幕府,担任观察推官一职。其实吕大防的时间算错了。按照韩愈的学生、唐代李翱撰写的《韩公行状》,韩愈加入董晋的幕府的时间,应该是前一年,即贞元十二年七月,当时韩愈是29岁,并非在30岁时。故而此条后面有按语纠正。
贞元十五年己卯(公元年,三十二岁)
是年晋死,愈从丧归,作《汴州乱》诗。
▲简释:韩愈在宣武节度使董晋的幕府里干了三年,期间与青年诗人孟郊、张籍等交游。贞元十五年二月三日,76岁的宣武节度使董晋亡故,韩愈亲自撰写祭文,并护丧归葬偃师。韩愈仅仅离开七天,汴州就发生兵乱,留守的军官被士卒杀害。韩愈因为当时不在汴州而免祸,随即写下《汴州乱二首》。
贞元十六年庚辰(公元年,三十三岁)
依徐州张建封。
按公去年之二月末已至徐矣,《此日足可惜》诗可考。
▲简释:吕大防认为,董晋死后的第二年,韩愈投靠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担任其幕僚。吕大防的时间这里算错了。根据韩愈撰写的《此日足可惜赠张籍》一诗可知,韩愈已于前一年,即贞元十五年二月底,安葬好董晋后即去了徐州,进入张建封的幕府,担任节度判官。前一年冬,韩愈还作为张建封的代表,前往长安向皇帝唐德宗拜贺新年。
贞元十九年癸未(公元年,三十六岁)
是年拜监察御史,坐言事,贬连州阳山令。时有《送浮图文畅》、《孟东野序》。
▲简释:韩愈在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的手下只干了一年零三个月。贞元十六年(年)五月十三日,66岁的张建封亡故。两天后,徐州兵乱,一年前的汴州故事再度上演。韩愈被迫离开徐州,闲居洛阳。两番进入幕府,都不长久,无法尽情施展,让韩愈伤感的写下了《闵己赋》一文。
韩愈在贞元十六年(年)冬季前往长安,等待朝廷重新候选。幸运的是,第二年春,韩愈获授国子监四门博士。此后两年间,他在长安、洛阳两地来回走动交游,并登了一次西岳华山,有《古意》一诗为证。
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共两年半有余。贞元十九年(年)冬,韩愈获得晋升,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一起被授官监察御史。出于岗位职责,正直的韩愈撰写《御史台上天旱人饥状》,向唐德宗上报关中旱情。
不料唐德宗受到京兆尹李实的蒙蔽,反将韩愈贬往僻远的岭南,担任连州阳山(今广东清远市阳山县)县令。他的同僚张署也一起遭厄,被贬为临武(今湖南郴州市临武县)县令。
吕大防上面提到的《送浮图文畅》,即《送浮屠文畅师序》一文,讽斥佛教,宣扬儒道,就创作于这一年,贞元十九年(年)。
同一年(年),36岁的韩愈还写下享誉中外的《祭十二郎文》。这篇悼文,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著名祭文之一,评价极高,备受推崇,不再赘述。
贞元二十年甲申(公元年,三十七岁)
是年移江陵掾,以四门博士征。
按公移江陵掾在明年,未尝以四门博士征也。不知何所本。
▲简释:韩愈和同僚张署被贬后,两人同行,一起南下。贞元二十年(年)二月,韩愈到达今广东阳山县,就任县令。
吕大防说韩愈这一年职务发生变动,被平调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掾,并征为四门博士。吕大防这里的时间算错了。从公元年二月起,韩愈一直都在阳山县做县令,职务没有变动。他平调去湖北江陵,则是下一年的事情了,上面所附的按语已经指出来了吕大防的错误。
贞元二十一年乙酉(公元年,三十八岁)
是年顺宗永贞元年。时有《进学解》、《永贞行》、《丰陵行》、《五箴》。
按《进学解》元和七年作,所谓“三为博士”是也。《丰陵行》亦明年七月作。
▲简释:公元年,正月,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即位,李诵就是唐顺宗。唐顺宗启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孰料本欲大展拳脚、重振大唐的唐顺宗竟然意外中风,口不能言,无法理政,“永贞革新”只能注定是昙花一现。
同年七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将唐顺宗长子立为皇太子。到了八月,在宦官们急不可耐的操办下,皇太子正式即位成为新皇,这就是唐宪宗李纯。老皇上唐顺宗在位仅仅六个月即退位,无奈成为太上皇,当年的年号随之更换为永贞元年。
“永贞革新”失败,核心人物王叔文被贬渝州司户,第二年遭赐死。王伾被贬开州司马,不久病故。同时,包括柳宗元、刘禹锡在内的其他八人,纷纷被贬往外地,统统担任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值得一提的是,柳宗元被贬任的是永州(治所在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司马。在那里,他写下一连串发泄郁闷的山水游记散文,其中有八篇,成为后世文学界的经典,这就是著名的“永州八记”。
在公元年,大唐朝廷一年中递嬗了三位皇帝(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正月,韩愈仍旧在广东连州阳山县做县令。二月,唐顺宗登基,韩愈获赦。他离开阳山县,在前同僚张署一起在湖南郴州待命,等待朝廷安排。直到八月份,唐顺宗退位,唐宪宗即位,韩愈新的任命才到来,平调前往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担任法曹参军。
吕大防认为韩愈的《进学解》一文,作于公元这一年,这是错误的。此时的《进学解》尚未创作,它的创作要等到七年以后的元和七年,按语已经指出。
吕大防说韩愈的《丰陵行》一诗,也作于公元年这一年,这同样错误。《丰陵行》中的丰陵,指的是唐顺宗李诵死后的皇陵丰陵,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北的金瓮山,因山为陵。而公元年八月后的唐顺宗,只是退位,成了太上皇,人还没死呢。况且韩愈彼时远离长安,并不在陕西关中。
吕大防说的《永贞行》、《五箴》倒确实是当年创作的。韩愈这一年在湖南待命并游历,还去了岳阳,有《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岳阳楼别窦司直》等诗为证。
宪宗元和元年丙戌(公元年,三十九岁)
是年作《释言》。云自江陵召拜国子博士。
按《释言》作于二年春,时李吉甫已登相位矣。
▲简释:韩愈从湖南抵达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上任法曹参军的时间短暂,不足一年。元和元年(年)六月,韩愈被召回长安,代掌国子博士。年谱上一条提到的《丰陵行》即创作于返回长安后的农历七月。
唐顺宗自上一年(年)八月退位,做太上皇五个月后,于元和元年(年)正月十九日驾崩,死因不明,葬于丰陵。
关于顺宗的死因,各种阴谋论挺多,后世有人认为唐顺宗是被儿子唐宪宗联合宦官给弑杀了。譬如,唐代传奇小说《辛公平上仙》,就被认为是暗指唐顺宗遭人谋弑而死。
吕大防说,根据韩愈自述,这一年他从江陵召回,拜国子博士,因此创作《释言》,这个时间错了。正确应是下一年。按语已指出。
元和二年丁亥(公元年,四十岁)
是年作《元和圣德诗》。
▲简释:这一年正月,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宗文奉诏讨平剑南叛镇刘辟。彼时韩愈担任国子博士,特地献诗,歌颂唐宪宗李纯讨平叛乱的功德。年谱上一条提到的《释言》,也创作于本年,此后他前往洛阳,请求在东都任职。
元和三年戊子(公元年,四十一岁)
是年分教东都。
按公行状,分教东都实始去岁。
▲简释:在东都洛阳,韩愈由代掌国子博士转正。吕大防认为韩愈请求前往东都洛阳分管任职是在元和三年(年),他的时间考证错误。韩愈上一年(年)就已经去了东都洛阳。按语已指出错误。
元和四年己丑(公元年,四十二岁)
为国子博士,改分司都官。
▲简释:这一年上半年,韩愈在东都洛阳做国子博士。六月起,下半年的职务变更为都官员外郎、分管东都洛阳兼判祠部。
元和五年庚寅(公元年,四十三岁)
为河南令。
▲简释:这一整年,韩愈任职都官员外郎、分管东都洛阳兼判祠部,直到冬天,改授官河南令。
元和六年辛卯(公元年,四十四岁)
拜职方员外郎。时有《送穷文》、《寄卢仝》诗,《双鸟》诗、《石鼓歌》、《月蚀诗》。
按公效玉川子诗云:“元和庚寅斗插子”,是在五年之十一月也;或当踰年效所作,然实无所考也。
▲简释:韩愈在河南令的职务上,时间也很短,只有半年余。吕大防上面提到的诗歌《寄卢仝》、《石鼓歌》,即创作于担任河南令期间。同年夏季,韩愈被召回长安,授职方员外郎。《双鸟诗》、《送穷文》即创作于长安。
卢仝[tóng],号玉川子,是与陆羽齐名的唐代“茶仙”。卢仝出生于河南济源,后来迁居洛阳。韩愈担任河南令时,与他有交游。卢仝在元和五年(公元年)创作有《月蚀诗》,韩愈予以效仿,创作了《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因此韩愈的作诗时间应该也是元和五年(年),而非元和六年(年)。
吕大防认为韩愈的《月蚀诗》与《送穷文》、《寄卢仝》等诗歌一起作于元和六年,这属谬误。按语已指出质疑。
元和七年壬辰(公元年,四十五岁)
时有《石鼎联句序》、《毛颖传》。
按《摭言》云:韩文公书《毛颖传》,好博塞之戏,张水部以书劝之。以张籍二书考之,盖贞元中在汴州日作。又柳子厚《书毛颖传后》谓:“自吾居夷,不与中州人通书。有来南者,时言韩愈为《毛颖传》。”而《与杨诲之书》云:“足下持韩生《毛颖传》来,仆甚奇之。”子厚迁永州,宪宗初即位也,而《与杨诲之书》云:“今日有北人来,示将籍田。”敕籍田在元和五年,则是《毛颖传》盖作于元和初年间。《摭言》固误矣,而此谱以为元和七年者,实非也。
▲简释:职方员外郎一职,韩愈仅仅做了七个月。元和七年二月,因为华阴令柳涧一案,韩愈“妄论”,又做回国子博士。《石鼎联句序》一文,即作于本年。
韩愈另一篇作品《毛颖传》的创作时间,吕大防认为也在本年,这是错误的。
《唐摭言》卷五里记载了韩愈与张水部(即青年诗人张籍)关于《毛颖传》的两封书信讨论。从时间上推断,《唐摭言》认为《毛颖传》作于贞元中期,那时候的韩愈尚在汴州担任宣武节度使董晋的观察推官。但根据柳宗元的《与杨诲之书》得知,柳宗元在贞元元年(公元年)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湖南永州,彼时韩愈的《毛颖传》已经传播到了永州。
因此可以推断,韩愈所撰《毛颖传》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年)后一两年内。按语已纠正了吕大防的错误。
元和八年癸巳(公元年,四十六岁)
拜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时有《答元侍御书》、《与刘秀才论史书》。
按公是年三月拜史馆修撰,《答元书》盖踰年九月也。书云“前岁辱书”,是踰岁后答书也,当附来岁。
▲简释:在国子博士的任上,韩愈感慨于自身才学高深却多次遭贬黜,撰写《进学解》,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这篇文章被《新唐书?韩愈传》、《旧唐书?韩愈传》均全文收录,可见它的重要性。因为该文的出现,三月份时,韩愈职务被调整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他编纂《顺宗实录》的工作即始于此年,《答刘秀才论史书》一文也作于当年。
《答元侍御书》一文,元侍御即诗人元稹。吕大防认为该文也作于元和八年,但从文章内容看,时间应该是下一年,即元和九年。按语已指出错误。
元和九年甲午(公元年,四十七岁)
拜考功郎中、知制诰。作《蓝田县丞厅记》。
公是年十二月十五日知制诰。洪云唐本《蓝田丞记》,元和十年作。当从之。
▲简释:这一年的前九个月,韩愈担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十月份,改任考功郎中、史馆修撰。十二月十五日加知制诰头衔,可起草诏敕。
吕大防认为《蓝田县丞厅壁记》一文创作于当年。洪兴祖《韩子年谱》更加详细精审,认为该文应作于下一年,即元和十年,此条按语赞同洪兴祖的看法。
元和十年乙未(公元年,四十八岁)
拜中书舍人。
考《唐实录》,拜中书舍人在来年正月,此差一年。
▲简释:元和十年这一整年,韩愈都担任考功郎中、史馆修撰、知制诰。《顺宗实录》在当年修成上呈。
吕大防说韩愈拜中书舍人是这一年。按语提示我们,吕大防又错了,韩愈官拜中书舍人应该是下一年的正月。
元和十一年丙申(公元年,四十九岁)
拜右庶子。
▲简释:这一年正月,韩愈官拜中书舍人,赐绯鱼袋。好景不长,厌恶韩愈的人作祟,重提韩愈在元和元年(年)湖北江陵时的旧事,找个理由,将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丁酉(公元年,五十岁)
是年裴度讨淮西,命愈彰义军行军司马。是年拜刑部侍郎,为《淮西碑》。
考公《进平淮西碑表》,盖来岁之三月也。
▲简释:这一年,是韩愈仕宦辉煌期来临之年。当年八月,唐宪宗在宰相裴度的支持下,对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发动了平叛战争。裴度担任彰义军节度使,并邀请韩愈出任行军司马,参与了此次战事。“李愬雪夜入蔡州”,一战成功,蔡州城破,叛将吴元济被擒。当年十一月,大军班师还朝,吴元济被斩于长安。十二月,韩愈因功被授予刑部侍郎。
吕大防认为,韩愈受诏命撰写的《平淮西碑》一文,创作于本年。他同样说错了。按语指出,诵读《平淮西碑》内容,韩愈撰文时间应该是下一年的三月份。
元和十三年戊戌(公元年,五十一岁)
▲简释:当年三月,韩愈奉敕撰写的《平淮西碑》一文完成,送呈唐宪宗。唐宪宗命人将全文刻碑,立于蔡州城,以褒扬众将、彰显这场平叛战争的重大胜利。
韩愈没料到的是,不到一个月,唐宪宗又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将原先韩愈撰写的碑文磨掉,重新刻碑。这桩事件也是唐代非常有名的政治官司,《平淮西碑》,一碑二文,真相扑朔迷离,此处不展开。
元和十四年己亥(公元年,五十二岁)
谏佛骨,贬潮州,有谏表。
▲简释:这一年也是韩愈的高光年份。《旧唐书?韩愈传》记载,皇家寺院法门寺(今陕西宝鸡扶风县法门寺)瘗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舍利塔每30年开一次,开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元和十四年(年)正月,30年之期已到,唐宪宗下诏,派人前往法门寺奉迎佛骨来长安。
素来讽斥佛教的韩愈,立即撰写《谏佛骨表》一文,劝阻宪宗,反对奉迎佛祖舍利。此举惹的宪宗大怒,几欲杀掉韩愈,在裴度等人的求情下,最终将韩愈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市)刺史。
他从长安城的刑部侍郎,身份一日骤变,贬往东南方向数千公里外的岭南僻远蛮地,韩愈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
君命难违,韩愈启程了。走出长安城东南五十里,到达郊外的蓝田关时,他沉痛的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身份转换之大,让人难以相信。“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面对数千公里外、遥远荒凉的岭南潮州,韩愈非常悲观,甚至认为自己活着回不来了,要死在潮州江边了。
路上走了三个月,当年四月,韩愈抵达广东潮州,就任刺史,上奏《潮州刺史谢上表》一文献给唐宪宗。
韩愈在潮州,修筑堤坝,驱逐鳄鱼,关心民间疾苦,受到民众拥戴。大文豪韩愈的到来,书写了潮州古代人文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在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满朝文武皆信佛的大背景下,韩愈敢于斩荆截铁的表示反对佛教,尽管遭贬官岭南潮州,却为自己的名声簿上赢得响亮喝彩声。
身在长安的唐宪宗,对贬斥韩愈一事颇为后悔。宰相皇甫镈担心宪宗召回韩愈并重用,于是建议将他另调他处。当年十月,宪宗下诏将韩愈改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刺史。
从四月抵达潮州就任,十月被宣布新任命,韩愈在潮州的任期短暂,约七个月。
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年,五十三岁)
移袁州刺史,召拜国子祭酒。有《与孟尚书书》。
▲简释:这一年正月,从广东潮州而来的韩愈抵达江西宜春,上任袁州刺史。正月的二十七日这一天,服食丹药的唐宪宗在长安暴崩,享年43岁。太子李恒即位,他就是唐穆宗,时年26岁。
在袁州期间,韩愈撰写了《与孟尚书书》一文,该文同样痛斥佛教,堪称与《谏佛骨表》孪生。就在上一年,另一位古文运动人物柳宗元去世,年仅47岁。时隔一年,韩愈为好友撰写了《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墓志铭》。
当年九月,唐穆宗诏韩愈为国子祭酒,韩愈离开袁州,重返长安。
穆宗长庆元年辛丑(公元年,五十四岁)
▲简释:此条吕大防没有谱文,补充如下:
上半年的韩愈,在长安担任国子祭酒。六月始,改授兵部侍郎。这个职位,预示着韩愈接下来将面临处理骄横的藩镇事务。
长庆二年壬寅(公元年,五十五岁)
二月,拜兵部侍郎,宣谕镇定,改京兆尹。
按唐《旧纪》,拜兵部侍郎,实元年六月。是岁,以本官宣谕也,尹京兆亦在来岁之夏。
▲简释:吕大防认为,韩愈是长庆二年(年)二月任兵部侍郎,前往叛乱的镇州宣谕朝廷诏令。按语对此予以纠正,韩愈授官兵部侍郎的时间,应该是上一年的六月。这一年前往镇州宣谕,韩愈职务并无变迁。
韩愈因为前往镇州成功说服藩镇将领王廷凑,得以在九月改任吏部侍郎。这段时间,是韩愈在政治上最有作为的时期。至于担任京兆尹,那是下一年的事情了。
长庆三年癸卯(公元年,五十六岁)
十月,改兵部侍郎,寻拜吏部侍郎。
公再为兵部,盖去岁之秋尝迁吏部,及是夏尹京兆故也。谱文太略。
▲简释:吕大防在这条谱文中认为,韩愈当年十月,由京兆尹改任兵部侍郎,不久又担任吏部侍郎。笔者上一条简释中讲过了,上一年的九月,韩愈已经改任吏部侍郎。等到本年六月,韩愈新的职务任命到来,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这里是一桩拉扯不清的文坛官司。
《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当时的宰相李逢吉,为人奸险,厌恶御史中丞李绅。李绅,就是那位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人。为了将李绅逐出朝堂,李逢吉于是将正直的韩愈调整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
台参为唐代官场礼仪,新上任的京兆尹,必须前往御史台参谒行礼。有了宰相李逢吉的诏示,韩愈因此没有台参,李绅果然弹劾了韩愈,韩愈以诏示为自己辩解。两人针锋相对,你来我往,各说各的。李逢吉趁机向唐穆宗禀告,说韩李二人不睦,韩愈被罢为兵部侍郎,李绅则被赶出长安,外贬为江西观察使。
到了十月,李绅见到了唐穆宗本人,一番交流,最终幸免外贬,调整为户部侍郎。韩愈的职务又被恢复为吏部侍郎。
吕大防在本谱条中的三言两语,显然无法讲清楚这一年当中,韩愈身上职务的繁复变动状况。
长庆四年甲辰(公元年,五十七岁)
有《南溪始泛诗》。八月,疾,免吏部侍郎。十二月卒。
▲简释:这一年正月二十二日,沉迷享乐、服食丹药的唐穆宗李恒,在30岁的壮年之纪却暴崩而死,在位仅四年。他的长子、16岁的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
这一年,也是韩愈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在吏部侍郎的任上,他染病了。到了八月份,韩愈彻底告假返家。期间,王建和后辈诗人张籍、贾岛等人纷纷来探望,并陪他泛舟和溪钓。《南溪始泛三首》就创作于当时。
按照朝廷规定,告假满一百天,应当停薪并免官。于是韩愈生前最后的仕宦职务停止在了吏部侍郎上。
韩愈的学生、唐代李翱撰写的《韩公行状》里记载:“以十二月二日卒于靖安里第。”
长庆四年(年)农历十二月二日,一代文豪韩愈逝世于长安城靖安里的家中,享年五十七岁。16岁的唐敬宗闻讯废朝,下诏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
韩愈的另一位学生、唐代皇甫湜[shí]撰写的《韩文公神道碑》里记载:“宝历元年三月癸酉,葬河南某县。”
韩愈死后第二年,即宝历元年(公元年)三月,归葬于家乡——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
▲韩愈陵园,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年),距今年历史。陵园内有墓冢、祭台、碑廊等,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吕大防在编纂的《韩吏部文公集年谱》末尾写道:
“予苦韩文杜诗之多误,既雠正之,又各为年谱,以次第其出处之岁月,而略见其为文之时,则其歌诗伤世、幽忧窃叹之意,粲然可观。又得以考其辞力,少而锐,壮而健,老而严,非妙于文章不足以至此。元丰七年十一月十三日,汲郡吕大防记。”
由此得知,吕大防不仅校雠了韩愈的诗文集,又阐述了自己编纂韩愈年谱的初衷,落款时间是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年)十一月十三日。
至此,吕大防这部《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简释完毕。
余论
本文标题是北宋吕大防《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的简释。
说是简释,行文至此,体量近八千余言,将韩愈完整生平经历和一生重大事件,几乎都包容在内,不算简释了。
只读吕大防编纂的《韩吏部文公集年谱》原文,实在简略的过分,韩愈生平无法窥览。故而逐年予以简释,以使唐代大文豪的生平事迹能向众观者展现的更清晰些。
众观者可将本文视为一部按年月次第展开、详略兼备的《韩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