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团队暑期“三下乡”答辩失利,暑期社会调研去不了。从选题到答辩我们准备了整整一个月,策划足足写了一万多字,就这样被淘汰了?华阴去还是不去,大家开始撕了起来。几番谈判后,终于做出了决定!
华阴,一定得去!
于是,一伙人背着大包小包说走就走,一口气在华阴县城住了一个星期。华阴的汉堡十块钱可以买三个,麻婆豆腐三块钱一碗!而最值得分享的还是这里的“老戏精们”真的让我大开了眼角,噢不,眼界!
?华阴迷胡是陕西地方戏第二个大剧种,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年华阴迷胡申遗成功。
索河砺岳的华阴是一块历史文化沃土,
承载着千古文明······
在华阴民间,有一种古老的艺术被人们传唱着,
旧时的人们称它为“小曲”,现在叫它迷胡,
因其曲调委婉缠绵,把人醉地迷迷糊糊而得名。
在兴乐坊村似乎很难看见年轻人,留在家中的大都是老人。但这些老人却都“身怀绝技”!随便的几个人聚一起,一人起唱,二胡、四页瓦、梆子、钟铃等便奏了起来,配合十分默契。
?兴乐坊村里的老人都爱唱迷胡,他们大都不识乐谱,一般口头传唱,几乎每人都会弹奏几样乐器
上午八点,华阴市罗敷镇兴乐坊村的迷胡欢乐苑中,段万选一行人正照常调试乐器准备演奏。迷胡快乐苑是一个迷胡班社的排练场所,由段老师自家二楼客厅改造装饰而成。一面宽大的镜子正上方挂着一幅字:“表演人间趣事,传播时代精神”,诠释着迷胡班社最崇高的责任与情感。
?段老师邀请了文化局局长和一位老友观看此次表演,大家正在准备中
伴奏准备就绪后,十余人便配合着开始弹唱。阴柔婉转的迷胡曲调和表演者的唱姿神态引人入胜。迷胡班社的成员都是兴乐坊村的村民,每到周三就会来到迷胡欢乐苑学习排练,平常时间便各种在家忙农活或是去工作,待工作忙完了就会唱唱曲儿,拉拉二胡······
他们唱的曲子大都是迷胡戏的经典曲目,但段老师自己会偏创新的曲子,歌词更贴近现代生活,大家也会抽空练习这些新曲目。
?近年来迷胡伴奏乐器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有了扬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润色,迷胡更好听了
在华阴民间,关于迷胡的学习大都是自学,这种学习可以通过家族式学习,即家里的父辈或亲戚有会或从事这一行的,耳濡目染,便顺其自然的开始学习;也可以因为自身的兴趣爱好而在村里的像迷胡欢乐苑这样的迷胡班社学习。他们其中大多数人都年过六十,通常不能读懂乐谱,但为了延续历史的馈赠,村民们口传心授,用最原始的方式遵守着传唱迷胡儿的规矩……
几年前陕西电视台与山西运城电视台联合举办了一场眉户大赛(迷胡又称眉户),受到观众们的热捧,在擂台赛中,栏目组为华阴迷胡单独开设了近四十场专场演出······这次省电视台的专场演出让华阴的民间艺人感到很骄傲。
?迷胡表演者的姿态、神情等都大有讲究
漫长而艰难的中国农耕社会是“迷胡”生存和滋长的社会土壤。在这样特别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环境中,华阴方言成就了最纯正的迷胡唱腔,委婉缠绵,唱出了华阴人对传统迷胡纯粹的情怀。
但也正是如此,迷胡的传播受到迷胡自身语言的限制,除了本地懂方言的人能听懂其中的唱词外,外地人基本无法听懂。
?在远古的乐器中,用于调整节奏的打击乐器占重要的位置,而今也是如此
如果是老辈人代表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古老传统的记忆,那么年轻人则代表了生活方式变迁的一种趋势。受到现代传媒影响的年轻一代,更喜欢流行音乐和歌舞,而古老的迷胡戏很难被他们所认同。
迷胡原生态的传统特质对中青年一代造成了严重的历史隔阂,这样的审美隔阂,似乎很难消除。
?大爷快八十岁了,从小时候就开始唱迷胡,一直唱到现在。聊起迷胡,大爷笑得像个孩子
在艺术市场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生存最为艰难、生存环境最为混乱的艺术门类就是戏曲。“我们只能承认,尽管社会各个方面都在不断的作出各种努力,戏曲的生存环境却不容乐观……”华阴迷胡亦是如此。
古老的艺术和悠久的传说正被现代文明与残酷现实一步一步的湮没殆尽,我们悲痛柔情的郑卫遗风在追赶时代步伐时如此举止艰难,却又惊喜渭水悠悠,这华阴风情三千年未曾枯竭。
?当时的华阴老腔一声吼,红遍了全国,在这样的冲击下迷胡好像更"沉默“了
对于淳朴的华阴人来说
唱迷胡不仅仅是老辈儿人日常中的娱乐
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
一代一代的传承着
永远也难以割舍
“戏精时代,我刚刚看了会儿迷胡戏”
策划-摄影-文案-编辑
Tingtingzhang
熬夜做推送的熊猫眼,竟然有点儿像勋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