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华阴简介
华阴文化
华阴新闻
华阴要闻
华阴资讯
华阴饮食

严肃点,武则天她妈真的在钦州

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看了这个文件,估计很多人要笑屎。为了蹭热度发展,UFO都可以出现距离天眼只有15公里的贵州阿福村,别说一代女神杨玉环的家乡多到贵妃自己都懵了,连“夜郎自大”那么难听的夜郎国,都有好几个地方的人们在争辩着自己就是那个夜郎,甚至,武则天本尊的出生地,都有几个城市在争,至今尚未定论。为了咱大钦州,还有什么不能拼的?

但是且慢。随着资料的不断翻阅,以及实地探访,

严肃点,武则天她妈真的在钦州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篇文章一定要耐心地看完,因为没看完之前,的确有点像是胡扯。

武则天她爸

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山西省文水县人。

武士彟

早年武老板卖豆腐赚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后贩木材,这回发大了。富甲一方之后,想到了政治投资,通过物色,在李渊和李世民身上投下血本。

李家父子起兵之前与武士彟深夜喝酒吃烧烤,武士彟喝大了,“梦帝骑而上天”,然后梦想就成了真,唐朝接替了隋朝,李渊成了唐高祖。封官的时候,连老实巴交一直在家当农民的武士彟的哥武士眣都被拉来当了个“司农少卿”,工作是管仓库,更别说出钱出力劳苦功高的武士彟了,位居二级功臣,成为“右厢检校”,当然不是专门检修校正右边车厢的意思啦,是皇宫的近卫军将军。

右厢检校武士彟“检校”起来不是一般的敬业,先是小儿子死了,第二年老婆相里氏死了,家里离上班的地方都不远,武士彟竟然两次都不请假,一直留在宫城打卡值班。李渊获知后,签发文件对这位优秀公务员通报表彰:“此人忠节有余,遗身殉国,举无与比!”一边抹眼角的泪花一边让自己的女儿桂阳公主找个女人给武士彟续弦。

此弦一续不打紧,唐朝后来都为此翻了篇。

武则天她妈

桂阳公主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实在找不到桂阳公主的照片,随便找个唐朝公主感受一下。

她在“驸马”老公杨师道家的户口簿翻找,最后找到了杨师道的“从妹”,也就是叔伯妹子杨氏。

影视剧中的老年杨氏

此杨氏已经四十二岁,比武士彟小两岁。她已成为女居士,老龄剩女,本来已没有嫁人的意思。桂阳公主软硬兼施,还拉出唐高祖李渊来吓唬她。皇帝钦定,公主主持,婚礼酒席还是公家出钱政府买单,即所谓的“降敕结亲,庶事官给”,这么好的事摊在面前,杨氏也就嫁了。

莫高窟壁画中的唐朝婚礼

作为高龄产妇,杨氏没闲着,婚后第二年就生了长女,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年,生下二胎,也是女儿,这就是二囡,后来无人不识的武则天皇帝。

扯远了扯远了。那么重点来了,这位杨氏是何人?她真的和我大钦州的灵山武利有关吗?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这个是实锤,没什么异议。但历史有时候是故意神秘的,有些明知的痕迹却因人之不为而使后人更为迷惑。她的母亲杨氏的身世就是其中之一。

前面说过,杨氏首先是桂阳公主在老公杨师道家的户口簿里翻出来的,但杨氏叫什么名字?在现存的史书里,杨氏连个正经的名字都没有。曾有个说法叫做“杨牡丹”,但正经的史书都不敢这么用。对于母亲的身世,武则天倒是有过论述,自称其母杨氏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

武则天她妈的她爸

杨达,本名杨士达,陕西华阴人,大将军杨绍之子。

影视剧中的杨达

按《隋书》记载,杨达少聪敏,“有君子之貌,兼君子之心”,而且能打仗,在随炀帝征辽东时卒于军中,让炀帝哭了很久。

在唐代的地下非正式出版物中显示,他有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包括杨氏“杨牡丹”。

既然野史以及至高无上的则天皇帝都说杨达是自己的外祖父了,还会有假?还真可能有。后世很多历史学家都对此提出了质疑。

首先,在唐朝,杨家属于前朝的没落贵族,虽然没落,但还算是贵族,武则天这么描述母亲的身世,母亲就和武士彟门勉强当得上户勉强对得上。

有人会说,自己抬高身份,这也能行?还真能。而且这样的事武则天在还未当上皇帝之前还不止做过一次。

武则天曾趁唐高宗在病中,让手下许敬宗私拟诏书,说自己出身名门,母亲杨氏乃高门大族,“可立为皇后”,诏书一颁,自己就名正言顺地坐上了皇后之位。在登上了皇后宝座后,武则天先是用酒缸泡了宿敌王皇后和萧淑妃,又收拾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敌对势力,接下来,要进一步合理化自己的地位,必须要再做一件事:修改《氏族志》。在《氏族志》中,并没有武则天的家族郡望,所以武则天的出身一直是敌对势力阻止她上位的借口,于是,《氏族志》最终被改成了《姓氏录》。

氏族志

在这里,母亲都已经“乃高门大族”了,再怎么提高一点都不稀奇。

但是,众多专家质疑杨氏身份的的原因,那就是如果武则天的生母杨氏确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这么好的出身为什么武则天只在口头上讲,而正规史书却基本没提及?

这么蹊跷的事,估计连武则天的亲信狄仁杰本人都不懂怎么看,就更不用问元芳怎么看了。

毋庸置疑的是,武则天是一代女皇,她的历史查考,是举全国之力,耗时千年的成果。

我们先来看《旧唐书·后妃传》,这是对后妃身世最详尽的史料,但没提到杨氏的出身。

其次是《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只写武则天“父士彠,隋大业末为鹰扬府队正”,没说到贵族杨达的女儿是杨氏。《外戚传》中也只说武士彠“又娶杨氏”,而不提杨氏的贵族来头。

那么《新唐书》呢?在《后妃上·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中也是这样,只说其父武士彠“又娶杨氏”,而不提杨氏的出身。

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杨氏并非杨达的女儿,也许是杨达家的奴婢,大约是歌女舞会类人物,又或者是收养的养女。

如果是你遇见这个唐朝女孩,你会收养吗?

完美吗?不。这还只是想当然。全中国那么多地方,为什么武则天的母亲必须是武利人?武汉人武威人武安人不香吗?

杨氏的武利后辈们

武则天出生长安武将军府,从小叫“二囡”,后来她才给自己起了个名字“武瞾”。随着父亲职务不断变迁,她有九年时间是跟随父亲在各地不同的都督府度过的。4岁时到扬州,6岁时到利州,10岁时到荆州,13岁这一年父亲武士彟病死于荆州,便随母扶柩回太原葬父,之后返回长安。

在荆州的10到13岁,正是古代女孩的豆蔻年华,再过两年就是及笄之年,可以嫁人了。史书里描述武则天,的确是个小美女。但她的美为什么远及地处岭南的当时也没几个人知道的钦州?而不是广州廉州梧州贺州?

杨氏与蜜蜂笼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娘家在灵山县武利镇三里江蜜蜂笼岭。

蜜蜂笼岭航拍图

蜜蜂笼岭

蜜蜂笼岭位于今天武利镇政府的隔江对面,应是以养蜂而得名,据说在蜜蜂笼这地方养蜜蜂,养到99窝时就要分窝迁走,从未超过窝,就这么神奇。

相关古籍记载,古代这一带人烟稀少,原始森林密布,草木茂盛。而当地有个关于“风水”的童谣:“上不到七里桥,下不到三里江,谁人找得到,家中岀女皇。”与记载、与民间津津乐道的蜜蜂笼岭的“风水格局”不同的是,现在的蜜蜂笼,是一块平整后待开发的土地。

而这个童谣所说的“谁人找得到”,有人对号入座了。这里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大意是蜜蜂笼一家捕鱼人家捕到鲤鱼一条,有神迹,不忍心便放了生,不久就怀孕临盆,生下女娃一枚,某大官路过武利时女孩身上发出红光提示官员,官员便将女孩认为养女,后官员迁入京城,此女长成入选宫中,成了一代女皇,也就是则天。

当然这个入座明显不对号,我们探讨的1号女主角应是则天她妈而不是则天。

相关的传说,北方的利州也有。说的是有一天,已到北方的杨氏在利州城外乘船游嘉陵江,惊动了江中黑龙潭的神龙,它即跃出与夫人相戏交配,夫人因此怀上了龙种。

这神话后来传讲不绝,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过利州时,还为此写了一首七律,描述了那个不可描述的场面。诗曰:“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雕。”

武利与陟屺寺

兜兜转转说了这么多,都象只是在刨挖民间野史聊八卦。有人会问,武则天的母亲没有详细记载,她就必须是养女?养女也就罢了,就必须是从武利带过去收养的?这一切,就是因为百度上莫名其妙的一句“杨氏和漂亮二囡的名气也远及钦州一带”?根据史书上的一些字句进行放大、猜测、出于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武断下结论,这跟制造冤假错案的行径有什么区别?

敲黑板,重点来了。

曾挂职宋代钦州教育局长、又被岳飞之子岳霖返聘回钦州的周去非老师写了一本《岭外代答》。

《岭外代答》,是周去非回到家乡后老是被问起岭南的情况,讲得烦了,就将当时到基层调研时对民风俗情的工作笔记整理出来成书《岭外代答》。

这本书对于研究岭南特别是钦州是非常珍贵的一手材料。在这本书的《古迹门》中有一篇《陟屺寺》,后在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都有记载。

后来,《钦州志》、《灵山县志》等均有引用。嘉靖《钦州志》的寺观一章中还记载:“灵山县在县治东十五里上武安乡有陟熙寺,旧有石龟,今人呼石龟寺。”这“熙”和“屺”的方言读音相差不大,是否是误写不得而知,咱把它按下去不表。

周去非老师的《陟屺寺》,事狠话不多,全录如下:

陟屺寺

钦州灵山县东南三十里有武利场,俗传唐则天母氏故里也。去场不远,有陟屺寺遗址,云则天念母,为建寺。祈福之地,犹有丰碑断裂茅桧间,字昼略可辨,其文则卢肇奉敕撰。按,则天父武士彟,晋人,母杨,未详家何地。后得志,封荣国夫人。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以徼福,然则陟屺之说,固苗裔矣。惜肇碑剥落,不可考也。然亦可疑,肇,袁州人,奋迹武宗朝,去则天固远,将奉何敕作记耶?

看到了吧,这可是个实锤!

而且,周老师还意犹未尽,又在《岭外代答》的《志异门》中再补一篇《武婆婆》,全文基本不用翻译土豆哥都能看懂:“广右人言,武后母本钦州人,今皆祀武后也。冠帔巍然,众人环坐,所在神祠,无不以武为尊。巫者招神,称曰“武太后娘娘”,俗曰武婆婆也。”

坐稳了,这是第二记实锤!

回头细看《陟屺寺》。文中首先说则天母氏故里是武利场是个“俗传”,明确指出是未入正史的野史。但是,俗说归俗说,这里竟出现了一个实证之物:陟屺寺。

陟是什么意思?是登、升的意思;屺是什么意思?无草木的山。《诗经·魏风·陟岵》里说,“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所以,如果是叫陟岵寺,那就是缅怀父亲之寺,如果叫陟屺寺,那就是缅怀母亲之寺。

是谁在纪念?纪念谁?文中说得很清楚,“则天念母”。

那么为什么在远离长安、远离太原的钦州灵山,武则天会建这么一个寺?

匪夷所思吧?

唐代和宋代,两个朝代是相连的。然而,只相隔数十年,宋代的周去非亲眼看到的这个祈福之地,也只有丰碑断裂在茅草之中,白天还勉强能看得到字迹。周老师在这里加了段按语:据考查,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晋人,母亲杨氏,不知是哪里人。后来武则天上位,封母亲为荣国夫人,荣国夫人去世后,武则天出资给荣国夫人建造佛庐以祈福。

《新唐书》之《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外戚》中记载,“敏之韶秀自喜,烝于荣国,挟所爱,佻横多过失;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徼福,敏之乾匿自用。”

周老师文中只说到武则天出资给母亲建造佛庐,但后面这个也很关键的点:“敏之乾匿自用。”土豆哥用不够标准的现代普通话翻译一下《新唐书》这段话:敏子(贺兰敏之,武则天姐姐的儿子)作为荣国夫人的外孙,和荣国夫人关系很好,仗着姥姥的宠爱,轻佻骄横。荣国夫人病逝之后,武则天出钱给荣国夫人建造佛庐以祈福,但是贺兰敏之竟贪污了这些钱留自己用。

影视剧中的贺兰敏之,帅得!

从字面上推测,所说的这个佛庐,应是因款项被贪污成了烂尾楼。

周老师进一步说,那么这个陟屺寺,应该是“苗裔”建的了。这里“苗裔”不是苗族后代的意思,是指世代较远的子孙。周老师叹道,可惜碑文剥落没法查证。

这个陟屺寺的存在,意义之大不必多说。这是武则天她妈的身份最关键的确认。因为不可能有谁敢冒用武后的名义建这个亭寺,这是诛九族之罪。而且如果不是则天的授意,别人建这个亭寺也没有任何意义。

再或者,土豆哥恶意揣测一下,虽然宫中廷上争斗一生,但民间对武则天的敬仰是实实在在的,或者是哪位后朝皇帝欲将武后的身世公诸天下,以削其长久的影响?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建寺后,唐朝媒体都未对这事进行公开宣传报道,不是周去非老师,估计也没有有影响力的人再记起。

不管怎么说,陟屺寺的存在,对于武利、甚至对整个钦州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

试想一下,武则天是半个钦州人,自她之后的唐朝皇帝都是她的骨肉后辈,那么,自武周朝后,唐朝的皇帝身上都流淌着武利的血脉!吓不吓人?意不意外?

武则天曾写《从驾幸少林寺》一诗,中有两句中:“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这首诗的小序是:“睹先妃营建之所,倍切茕衿,逾凄远慕,聊题即事,用述悲怀。”“先妃”指的就是武则天之母杨氏。此诗写于年,荣国夫人杨氏去世才不过两年,她打算要为亡母在此处建一座塔,塔未建好,武则天念及母亲生前种种,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诗。

那个塔为什么两年都没建好?问贺兰敏之啊!

所以,周去非老师亲眼所见的这个实证建筑物,应该是晚年的武则天在地位已稳固、出身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争权斗狠的心态也逐渐向平静回归时嘱托后人所建。当然也不可能要求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地去建,静悄悄地搞妥就行了。前面说过了,如果不是周去非老师,这陟屺寺在史书上很难留下一笔。

至于是哪位后人所建?答案就隐藏在周老师看到的那段年久剥落的碑文里,大憾!这一切已成为千古之谜!

卢肇与岭南

周老师认为陟屺寺是武则天当朝所建,所以对一些感觉迷糊,在结尾处提出了一个疑问:寺中的碑文,是一个叫卢肇的官员,奉敕——也就是奉皇帝的命令写的。

卢肇

周老师说,这位卢肇是袁州人,是武则天驾崩很多很多年之后的唐武宗年代开始从政的,这么久远了,究竟奉的是哪位皇帝的命令写这篇碑文?

从卢肇出生到去世这段时间,共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这么一大帮皇帝,有的在位只两年,有的只四年,很多都很短命,他们都有可能代替武则天去完成这件事。那么卢肇是奉的哪位皇帝写的碑文呢?

唐懿宗

唐懿宗。

懿宗登基,卢肇的仕途开始开挂。经正常举荐,咸通三年卢肇“蒙恩”从潼关回京当官,第二年又升任歙州刺史,任上颇得百姓爱戴,这次懿宗知道这个小官了,专门给予他奖赏。突然得到皇上垂爱,卢肇一激动,将自己用二十余年心血创作的《海潮赋》进献给朝廷,此作一出,轰动晚唐文坛,懿宗也成了他的粉丝,下旨将这篇文章收藏于史馆。

注意两个关键词:懿宗垂爱,欣赏其文笔。这么看重这位状元的才华,让他为前朝一个小纪念亭子写个碑文,不奇怪吧?这是其一。

其二,懿宗时期,佛教势力又迅速发展起来,他下旨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为前朝的武则天回建一个小小的烂尾工程,不在话下,也相当必要。

其三,唐懿宗也为武则天完成过一些身后事,包括唐朝重臣褚遂良的最终归宿。褚对武则天没有过半点帮助,反而一辈子都与武则天敌对,被武则天贬往桂林再贬往爱州(越南),但爱才的武后临终之际,仍嘱咐要为他平反。虽然到懿宗时时年代已久远,懿宗仍将褚遂良在爱州的坟墓及后裔归葬于阳翟。

其四,卢肇到过岭南。周去非老师之所以存疑,是因为他可能没了解到这点,毕竟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是用来养蜘蛛的,查资料很费劲。

的确,岭南如此遥远,卢肇如果和岭南没什么关系,为什么懿宗让他写这个碑文?

那么卢肇和岭南有没有关系?刚在仕途上春风得起的时候,卢肇却突然被罢官,连他自己也“不知何事”,随后被贬至连州。卢肇启程之前,将这一莫名其妙的被贬写成一首《被谪连州》:“黄绢外孙翻得罪,华颠故老莫相嗤。连州万里无亲戚,旧识唯应有荔枝。”岭南荔枝都现身了,那么连州是哪里?是今天的广东清远。

离钦州越来越近了吧?

不,还不够近。所以宋代的大诗人陆游也替土豆哥不服。他通过考证,写了《跋唐卢肇集》一文,说卢肇被谪连州是笔误,应该是在春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阳春。

陆游

这可是陆游说的,要知道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诗歌外,陆游还是个响当当的史学家,曾为国修史,主要成就有《两朝实录》、《三朝史》、《南唐书》。

这更近了吧?卢肇在广东阳春任过职。重要的是,钦州宁氏是当时岭南三大望族,阳春历史上是钦州宁氏家族的势力范围。与灵山的距离也近,几蓬车就到了。

综上所述,卢肇全国高考作文第一,皇帝喜欢他的文风又加有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yinshizx.com/hyjj/8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