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华阴简介
华阴文化
华阴新闻
华阴要闻
华阴资讯
华阴饮食

君子慎独,修德养心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拜关公结善缘学关公行鸿运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昭,不爽毫发。

修身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莫过于慎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慎独既是一种人格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讲求的是自我的修养和信念的坚定,是在无人觉察、细微处,依然三省吾身,时刻警醒,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慎独是对人格、品行、修养、态度和意志力的考验。

一个人往往是在最隐密的言行上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最微小的事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情操。

慎独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特征。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正直,表里如一,之于自己,则是泰然心安,守心不欺。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在路过昌邑县时,“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遣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一生“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也不为治“产业”,他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这种遗产,最丰最“厚”。“四知太守”杨震,成为千古佳话。他儿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都官居太尉。

清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第一卷中就言道:“‘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人之罪莫大于欺。欺者,利其无知也。大奸大盗皆自无知之心充之”,“欺世盗名,其过大;瞒心昧己,其过深”。

《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三畏四知”均为自省自律精神之体现,是君子人格具备之德。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二字,才有见微知著,及时反省,清清白白、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

人若没有信仰,又不知畏惧神明,不知约束内心,瞒心昧己,泯灭良知,所有的邪恶念头都会从“反正别人不知道”的侥幸心理中产生。邪念一起,各种作奸犯科邪淫之心都会一哄而上,人的自控力开始弱化,是非观荣辱观开始错位,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

心中有天地,不为外物欺。

如果说懂得顶住诱惑是一种清醒,那么善于顶住诱惑则是一种智慧。

清朝雍正年间有位廉吏,名叫叶存仁,为官三十余载仍两袖清风。他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礼而去。

慎独是儒家修身养性,抵制诱惑的重要基石。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风范的具体体现。

要做到慎独不容易的,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修养,还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自律性。

印光大师曾说:“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

慎独就是让人自觉地遵守自己心目中的道德信念,寡欲清心,无欲则刚。

曾国藩在逝世前的一年零一个月,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曾国藩在《诫子书》中就将“慎独”作为自修的第一条列出: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为君子人格的修炼和提升提供了重要方法和途径,代表着一种“诚意正心、表里如一”的道德涵养,表达了在“人所不见、人所不闻、人所不知”的相对环境中,依然保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文化自觉。

所以,具有君子人格的人都在自己内心树立起三种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敬畏父母长辈,敬畏圣人教诲。内心清醒地知道:天知地知人知我知,谨小慎微地对待自身独处时的操守品行。不要以为在幽暗的屋子里就没人知道,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为所欲为,心怀不轨。其实人的一举一动,神明都已经在鉴定考察。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十个人在看着你,十只手在指着你,为人处事的每一步都在众人的监督之中。更何况因果循环,善恶有报,天理昭彰,从来都不会出现一分一毫的差错。

来源:关公文化彭允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yinshizx.com/hywh/10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