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华阴简介
华阴文化
华阴新闻
华阴要闻
华阴资讯
华阴饮食

弘農華陰杨氏故里访寻散論

白癜风哪看的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弘農華陰杨氏故里访寻散论

-06-08

孙慧玲

弘農華陰杨氏故里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东宫村、五方乡杨家城村及潼关县。今潼关县安乐乡水峪口村传为杨氏故居,存靖节先生杨宝墓,高桥乡吊桥村今建杨震公祠。华阴五方乡杨家城村有杨氏祖茔遗迹,太华办东宫村传为汉太尉杨震故里,今有杨氏纪念祠堂。今东宫村杨姓村民家保存有“清白传家”砖刻题匾。然世事变迁,山河不再,连素有“天下杨氏第一村”之称的东宫村,如今也是层楼林立,瓷砖砌墙。唯黄土默默不语,黄河滚滚东流,诠释着历史与杰出人物的永恒。

杨氏故里;杨震公祠;东宫村

年8月,我们在潼关杨震文化研究会李建华会长、杨氏宗亲会杨兴文会长的陪同下,去潼关吊桥村(原名吊孝村,今已改名四知村)瞻拜杨震公祠。车至潼关县城北大转盘,就看见了高大的杨震雕塑,约九米高,左手执卷,右手微前伸,东面朝阳而立,神情端庄凝重,他在追忆先祖自晋而来避难华山峪之事,还是在追忆八世祖杨喜随汉高祖征战,封侯兴家史?雕塑底座正面书有姓名——杨震,南面书有人物简介,底座再往下四面各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字。细雨中,杨震塑像肃穆而立,除我们外,另也有几人在塑像下仰望拍照留念,看来,对清官廉吏的尊敬与向往古今是一致的。

上车沿关中大道西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在建的杨震陵园。陵园在原杨震墓所在地,依古官道,即在今关中大道紧北面南而建。地面建筑基本已完成,听李建华会长介绍,年9月开园。这时雨已微停,我们下车瞻拜。只见祠前区高十几米的牌楼已建成,只欠粉刷。近5米高的杨震雕像也完成,该雕像面南而立,依然手执书卷,神情庄重。

进入山门,就是祠堂大殿了,两层设计,宽阔宏伟,里面正在装修,只见多根红色大柱上挂着效果图,已颇显古雅凝重之风。再往北,两侧警示堂及展厅也初具规模,主要用来展示杨震生平事迹及相关研究资料等。继续北行,两侧是碑廊,听李建华会长介绍,这里将陈列中国历史上位清官廉吏之图文事迹。这时就看见了高大庄重的墓区阙门了,东西各一,相对而立,守护着陵园之核心——杨震之墓。

沿阙门而入,首先是祭坛,再是华表,然后就是杨震墓了。墓前左侧一只仙鹤,汉白玉雕成,垂头低喙,似伤痛夫子的离世。杨震墓已修葺一新,我见过重建前的杨震墓图片,满目荒凉,每一来墓前凭吊的杨氏后人無不垂泪。今天看到的杨震墓已加固整新,墓周围也植上了迎春花,已是绿意盎然了。墓前立有石碑一通,此碑为明清双面碑,两面皆刻有“汉关西夫子杨公墓”,为明万历元年(年)华阴知县李承科在修复墓园时所立,清康熙十六年(年)督邮使者程非麟祭祀杨震后,在明朝所刻碑的背面又刻“汉关西夫子杨公墓”,并重新立于杨震墓前。

该石碑原存潼关县文化馆,今天重又立于修葺后的杨震冢前。杨震墓往西依次为长子杨牧与次子杨让墓,接着是杨牧三子杨统墓,杨让子杨著墓,第六座是杨牧子杨馥墓,第七座是杨震三子杨秉之孙杨彪墓,共七座墓,自西而东排列。整个墓群面南背北,南望秦岭,背依渭河。站立墓北,望渭河滚滚南来,至此而东流。

听李建华会长介绍,许多关心陵园建设的海内外杨氏宗亲很关心墓地朝向问题,纷纷来电来信表达对墓地面山背水的疑虑。我初也有此疑虑,听完李建华会长的解释,不觉释然。关中南面秦岭,秦岭系昆仑一脉,横亘东西、屏障南北,历来被视为王者神脉。此墓群面秦岭,即是瞻望王业。而渭水在此汇入黄河,黄河不仅是母亲河,且自大西北东流至海,源远流长。墓后绕黄河、渭水,即昭示其基业传后,绵绵无穷。所以,凡关中出土的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之墓,多是面秦岭而背河水。古人比今人更重风水,即“龙山凤岭屏墓前,黄河渭水绕茔后”。

午饭后,我们又踏上了去华阴的道路。潼关与华阴是近邻,二三十分钟车程,已到华阴县城。这次带领我们参观的是华阴杨氏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蔺怀周先生,他带领我们先去五方杨氏祖茔。从县城一路往西,蔺主任介绍,这条路就是过去的官道,两边皆是高塬,今天已因当地农民烧砖取土而成为平地,与道路一样高了。车行四五里,南拐,即至五方村。两边是茂盛高大的玉米地,蔺主任说,这里以前都是坟地,其中古柏森森,日间虽几人结伴而行亦觉心惊,今只留一方坟地,就是我们今天要看的杨氏祖茔遗迹。

说话间就到了。只见砖墙围起了一个大园子,园外墙上刷有“天下杨氏第一茔”几个大字。园子大门朝东,门楣书有“杨氏祖茔”四个隶体大字,为华阴市常德才书记所书。门外左侧立有石碑一通,上书“杨氏祖茔遗迹”,为华阴市文物管理局于年所立。进得园来,只见荒草萋萋,在雨后更显淒清。园内正中立有石碑一通,上书“天下杨氏第一茔”,署名“杨胜万”,以前看过材料,知杨胜万将军是杨震第59代孙,世界杨氏联谊会顾问,空军少将,曾于杨震公祠即将竣工建成时,挥毫写下了《重修杨震公祠记》,追溯杨氏先祖功绩,表述重修公祠的激动与兴奋。

园内西侧是高大的土封一领,前树碑“汉赤泉侯杨喜之墓”。赤泉侯杨喜是杨震八世祖,曾随汉高祖刘邦征战,因围杀项羽有功封赤泉侯,侯国都在今河南鲁山县。杨喜薨后,归葬故里,汉相陈平为其撰碑,此碑已不存,今日之碑为年重立。赤泉侯杨喜葬此后,历代子孙不断归葬,形成大冢18个、总数达数千的杨氏家族墓群。而今所看到的,只有高大的土封一领。听蔺主任介绍,其余的已被平掉,成为良田沃野,而这土封能够幸存,是因其高大而成为当地气象局观测标杆所立之处,从而保存下来。

园内另有魏丞相杨椿碑,墓封土已平,仅留墓碑,是年增立。除此外,园内所能看到的就是萋萋草木了,听蔺主任介绍,地下有墓道口,东向。

从五方回来去东宫村时,路过华阴市城关小学,蔺主任介绍说,这里曾经是关西孔子祠,又名杨公祠,是华阴杨氏后裔祭奠关西孔子、汉太尉杨震的地方,对面即是原来的文庙。杨公祠能建在文庙的对面,与孔子相向而立,这在当时是获得朝廷恩准,并颁发了准建证书的,在清代就由朝廷恩准给奉祀生一人,礼部颁发执照以奉俎豆。其地位特殊全国仅有,号称天下杨氏祠堂第一。很快我们就来到了东宫村,村口树碑“晋公子宫”,这是东宫村古称。因为杨氏系出姬姓,为周武王之后。至晋叔向子孙避难,隐居华山仙峪,不敢自道身为晋国宗室的姬姓羊舌氏,就以叔向封地杨氏县为新的姓氏,从而开创了杨氏一族。村口标古称,即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渊源。碑的背面书有“天下杨氏第一村”,因为自杨氏宗族植根于此后,世代吉昌,人才辈出,王侯将相,学海名流,屡见不鲜。这其中,既有为西汉王室卓建功勋的赤泉侯杨喜,又有廉垂四知、美名千古的关西夫子杨震,还有汉文学家杨修、完成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统一的隋文帝杨坚、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等等。同时从这里走出去的杰出杨氏后人如著名诗人杨万里、彪炳史册的杨家将、南宋理学家杨时,等等,更是灿若繁星。旁另有一碑,详细介绍晋公子宫之由来。

今天,在村口除了这两通碑外,还有就是高大整齐的商品楼了。村里一部分地方已卖与开发商建商品楼。东行继续往里走,就看见了南北走向的一条巷子,巷口又立碑一通,上书“汉太尉杨震故里”,其下书有李白的一首诗歌“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夫子居华阴,开门对玉莲。何事历衡霍,云帆今始还……”蔺主任联系了村长,带领我们继续参观。

从巷子北行不远,就看到了一座瓦房,上书“杨公祠”。听蔺主任介绍,这是过去的三观庙,现权作杨氏纪念祠堂。在这座房子左前方,曾有一棵古槐,相传为杨震亲手种植,现在上了年纪的人还能回忆起。传说那古槐树干几个人也合抱不住,因年久树干已中空,仅树干里边空间就足以让几个人围桌而坐还尚显宽松。眼前这瓦房的确古老,虽然两边砖刻雕花精致,但墙已显陈旧,在周围新式小洋房的映衬下更显苍老。时为盛夏,草木葱茏,房顶上也长出了一丛丛青草。转至房东侧,看到土墙已有裂缝,愈發显得这老屋之朽且衰。

看过此,村长又领我们去村民杨树仁家看那块砖刻题匾“清白传家”。据《后汉书》记载,杨震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其子孙常蔬食步行,有故旧亲友劝其置些产业为子孙后世用,杨震答,子孙后人被称为清白吏子孙,这就是最好的馈赠了,所以杨氏后人多以“清白传家”做门楣传家。

杨尚昆主席的四川老宅正堂上就悬有“清白传家”四字大匾,这正是弘农杨氏嗣裔的标志了。我以前看过杨树仁家这块题匾的照片,娟秀的楷书,四周精致的砖刻花纹,很清晰。今天要看到实物却不容易,因为两兄弟分家以二门为界,这块悬于二门的牌匾就成了两家之分界。二门前住杨树仁,后住其母与兄。杨树仁家前几年重新盖房,原要拆了二门重起一堵墙,因为村上的劝说就保留了下来,现在的新墙砌在原二门前约10厘米处。因而今天要看这题匾,先得穿堂进屋,再从后门出,在新墙西角靠有木梯,得扶梯而上至墙上,方能看见这块题匾。在梯上小心翼翼拍完几张照片后,顺梯而下,再仰看二门顶之花砖雕檐,不觉感叹其典雅秀美却被遮掩的命运。

史载华阴杨氏古时既以高官显位名彰史册,又以清德懿行留芳于后。杨震后,发展至北魏,出现了以杨播、杨椿兄弟为首的公室大族。他们数代同堂,百口同爨,庭无闲言,为世所尚。尤其是杨椿兄弟之间互敬互重,手足情深,从小到老,始终不变,堪为世人楷模。清人胡文炳,将其编入《二百四十孝》。

从东宫村出来,两边小二层楼林立,白色瓷砖砌墙,红、黄瓷片贴花,建筑高大,色彩亮丽,其大门之题匾,也都为光亮的瓷片所砌,有“紫气东来”“耕读传家”,也有“福禄寿喜”,等等。的确,世事变迁,山河不再,何况这小小的村庄。唯默默黄土不语,滚滚黄河东流,诠释着历史与杰出人物的永恒。

重修杨震公祠记

杨氏者,脉承轩辕,绪衍羊舌,因避祸遁迁,潜迹华山仙峪,洞习天文,艰辛数代,遂占籍弘农,裔满寰宇。

其间帝王将相,美人后妃,墨客骚人,紫衣朱轮,赫矣盛矣!文武两榜,耿介廉能,忠魂碧血,名缀青史!太尉震公,高节汉世,弱冠校书,三鳣槐市,学子三千,时人敬为关西夫子。夫天命为宦,四知粹气,独处难为,是以大音稀声,遗响万世。后之宗裔,达四海五洲,子孙逾万万,莫不四知号堂,清白传家,屡世忠良,代代梓传。余等幸为其后,虽地徙代远,然敬慕之情不减。漂大洋,跨江淮,越河渭,驰中原,走华岳,追怀遗迹,谒祭竟荒冢。仰望苍穹,愧疚难当,以至扼腕泪洒,思尽绵薄。若震公者,清操直节,为我民族精神之结晶,为我中华正气之灵魂,不为时代所囿,不为姓氏所别,可比山高水长,可与日月同辉。况乎祟贤尚德,非独一姓一族之荣也。族人国人,焉忍祠毁堂圮,安不伤恸?幸有潼关领导高瞻博怀,金城政府划地八三亩,族人八方拥戴,集资近千万,戮力同心,诸多佳话,感人至深。今赖群力,葺废室,兴新堂,树丰碑,立伟坊,三易寒暑,力克维艰,于黄渭洛汇处,终就祭奉杨姓之根有祠,香馨中华之魂有所。以德而立,以情而成,端庄典雅,情凝众望。更喜者,公祠立为廉政教育基地,乃我杨姓之荣,祖籍之幸矣!震公神明,定当庇佑,有劳者寿,有功者福。乞震公后裔,秉四知家声,创历史新章,为宦者当廉,为将者当勇,为文者当实,为富者当仁!处难忧国,处优忧民,尽忠为国,尽心为民。呜呼,吾祖可安,吾宗可庆,吾邦其兴,吾国其昌!是以记之,时在辛卯孟春!

震公第五十九代孙空军少将杨胜万撰

在杨震公祠建设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潼关县政协主席顾金孝

(年9月27日)

各位领导、各位杨氏宗亲、各位朋友,同志们:

秦岭巍巍迎嘉宾,黄河悠悠候亲人,同祖同根心相印,此山此水寄深情。

昨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见证了杨震公祠的落成启用。新建的杨震公祠以一个崭新的、别具特色又庄重大气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今天,世界杨氏宗亲会又在此举行总结表彰大会,对在重建杨震公祠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这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借此机会,我代表潼关县政协和全县16万父老乡亲向前来参加杨震公祠落成典礼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在杨震公祠建设过程中辛勤工作的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慷慨解囊、捐资建祠的杨氏后裔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潼关这块热土孕育了杨震这个享誉世界的历史名人,弘扬杨震文化重建杨震公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我们完成了杨震公祠的选址、规划、征地、筹资、建设等各项任务,一个占地80余亩,分祠前区、祠园区、墓园区、绿化碑石等四大区域的杨震公祠已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位领导和世界杨氏宗亲会大力支持的结果,它凝聚着项目涉及单位、杨氏后裔、全体工程建设人员的才智、心血和奉献。

特别是建设过程中,世界杨氏宗亲会和各位杨氏后裔积极捐款集资、献计出力,为杨震公祠的施工建设奠定了基础。对此,我再次代表潼关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表示感谢!

杨震“清廉正直、恪勤竭忠”的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之精髓和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璀璨夺目,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光照千古。弘扬杨震文化,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深入挖掘、大力弘扬杨震思想文化,对于培养社会崇廉守正风气,促进潼关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建杨震公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建的杨震公祠,必将成为陕西省乃至国家级的廉政教育基地;成为世界杨氏寻根祭祖、恳亲联谊、崇德报功、举善行孝、教育子孙的一个广阔的平台;成为潼关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成为潼关对外宣传的又一张烫金名片。我们殷切地希望从潼关走出去的杨姓后裔常回来看看,多关心支持潼关的建设和发展,为潼关的招商引资搭建平台,为促进潼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在杨震廉政教育基地落成典礼上的致辞

中共潼关县委书记何树茂

(年9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杨氏宗亲、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有缘聚在一起,在潼关县四知村,隆重举行杨震廉政教育基地落成典礼,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好事、大喜事!这里,我谨代表县级各大班子向杨震廉政教育基地落成表示热烈地祝贺!向为此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杨氏宗亲、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潼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荟萃。特别是汉太尉杨震先生,通晓经传、设塾授徒、选贤举能、清正廉洁、正直无私、疾恶如仇、敢于直谏,以“关西夫子”、“四知先生”的美名流芳百世,其品行与学识为万世敬仰,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杨震廉政教育基地的落成,为我们开展廉政教育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将与各位杨氏宗亲一道努力,不断完善其设施,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加强其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坚信,杨震廉政教育基地的建成,必将推动潼关历史人文旅游事业焕发新的活力,必将对树立潼关对外良好形象产生积极影响,必将促进社会和谐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必将激发全县人民满怀信心地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潼关。

最后,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杨氏宗亲、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杨氏宗亲代表发言

(摘录)

陕西省神木县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杨自力

今天古城潼关,秋高气爽,硕果飘香,凯乐高歌,喜气洋洋。我们怀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从世界各地、祖国四面八方,共同欢聚在杨震先祖故里潼关,参加杨震公祠落成大典。为此,我代表神木县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杨业故里杨氏宗亲表示热烈祝贺!

潼关地杰人灵,先祖“四知”名言,流芳千古,光耀中华。修建杨氏宗祠、杨震陵园,既是我们杨氏宗亲多年翘首以待、凝聚人心的大好事,也是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廉政教育,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大喜事。我们麟州杨氏宗亲也和各位一样,踊跃捐款,积极奉献,为把先祖廉洁为官,清白做人的精神发扬光大,作出应有的、新的更大贡献!

潼关县党和政府,高瞻远瞩,英明决策。把弘扬先祖震公“四知”精神当作重要工作来抓。批地、立项,解决了重修祠墓的重大问题,制定专人负责祠墓的修建管理工作,并把祠墓列为地方文物保护单位,使我们很受鼓舞,信心倍增。我代表神木县杨氏宗亲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浙江省杨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杨谋岳

今天,我来到新落成的杨震公祠,心情十分高兴和激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梦寐以求的杨震公祠终于建成了!想象三年前的情景,这里还是一座孤坟,杂草丛生,凄凉无比,我们来到这里,心里都很难受,禁不住流下眼泪。现在,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墓园。震公在天之灵看到这些,也会感到无比欣慰和高兴。

我们首先要感谢潼关县的各位领导,是他们高瞻远瞩,决定重修杨震公祠,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并申报成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我们还要感谢杨胜万将军、杨汝生秘书长、杨同玲主任,是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到各地进行宣传发动,为早日建好公祠日夜操劳;我们要感谢全国的杨氏宗亲,他们踊跃捐资,积极支持公祠建设,特别是热爱杨家事业的企业家,如杨忠礼、杨斌华、杨国良、杨学平、杨秋等,他们慷慨解囊,无私奉献,及时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我们要感谢所有为重建杨震公祠建功立业的人们。

我们浙江宗亲为重建杨震公祠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正式开工不久,我们就组织了50多位宗亲到潼关祭祖考察,大家深切感受到重新修建杨震公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好事,于是回去之后立即发动,大家捐资十分踊跃,好人好事不胜枚举。杨震公祠现在建成了,下一个目标和任务是修建中华杨氏祖祠,我们浙江的宗亲,会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争取在中华杨氏大宗祠的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泉州市弘农杨氏联谊会会长

杨炳宣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由潼关县政府十分重视和大力支持的杨震公祠终于建成了,这是几千万中华杨氏儿女的一件大喜事。我代表泉州地区董杨福利基金会、泉州市弘农杨氏联谊会,向潼关县政府各位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宗祠陵园建设管理委员会表示万分的感谢!向为修建公祠慷慨解囊的企业家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向一切为修建公祠付出辛劳的人们致以诚挚的问候!你们为我们的先祖和后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老祖宗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护佑我们的。

年4月,泉州12人代表团来到潼关参加清明祭祖,目睹震公墓荒凉颓废,只是一杯黄土,无不伤心肠断,潸然泪下。回去后我们就向泉州地区杨氏宗亲发出倡议,并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宗亲们也积极响应,共筹集墓园区万元的建设资金,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杨胜万将军,杨汝生秘书长,感谢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杨同玲女士,他们尽心尽力,数度南下发动,辛勤工作,为公祠建设日夜操劳。现在,杨震公祠胜利建成了,数代杨氏族人的梦想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实现了,我们非常高兴,非常欣慰!我们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子孙,也无愧于自己。

(从以上几篇讲话稿可以了解到杨震公祠建设的不平凡历程,来自于杨氏宗亲的团结一心、精诚奉献。)

-8-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yinshizx.com/hyxw/10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