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邮箱:
qq. 年中秋节,本是一个美好节日,然而对于华县大明镇高楼村水泉河自然村的村民来说,却是一个惨痛的日子。就是这个滋润养育了祖祖辈辈水泉河人的大明塬,在10月6日这天,突然扳起狰狞的面目,给深深爱着它的水泉河村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水泉河村地处华县东南部秦岭北麓的黄土台塬,西邻大明塬,东依遇仙河。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宛如一块又一块墨绿的玉盘垒积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台塬风貌。10月6日早晨,水泉河村村民们像往常一样,起着大早,到地里忙着收庄稼。秋天的大明塬上,到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上午9时许,水泉河村的巷道里静悄悄的。突然,“轰”地一声巨响,一股浓浓的烟尘迅速笼罩了水泉河村,空气中顿时弥漫着浓厚的泥腥味。 村东头的部分村民走出家门,循着烟尘浓厚的地方望去,隐隐看见村西边有几户村民的房子,被大明塬上滑下的土方掩埋。有两名群众立即赶过去救人。村主任李西红忙掏出手机,向大明镇政府报告了这一情况。紧接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遂即展开。
搜救总动员
大明镇纪检书记同鹏涛第一个赶到了水泉河村。由于烟尘还没有完全散去,能见度很低,同鹏涛掏出手机给李西红打了个电话,没有打通。于是他在村道里大声喊:“西红,西红,你在哪里?” 这时从西边的烟尘浓厚处传来一个声音:“我在这里,赶快通知大家朝外撤,我马上就过来……”话还没有说完,西边又有一个巨大的土浪向这边移动。他赶忙扭过身向村东边跑边喊:“快快快,赶快撤!”这时,他感觉到身后涌来一股气浪,听到的是“咔嚓、咔嚓”的树木断裂声。 同鹏涛感觉到脱离危险区时,停住了脚步。他转过身,只见第二次的土浪比第一次又向前推移了30米。这时从土浪边缘的泥里爬出了一个人,浑身上下已经被胶泥裹了一层。这个人正是李西红。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险情可能还会发生,得赶快通知附近村民,赶紧撤!”不容耽误,李西红就忙着通知村民撤离。同鹏涛掏出手机拨通了县政府机要室的“大明镇水泉河村发生滑坡了!有几户村民房子被掩埋,情况非常严重!请县上赶快安排救援!”
9时20分,医院里,给84岁的重病母亲刚挂上吊针的华县县委书记王健知道了这一消息,他放下电话就往外走。他和县长薛东江一边朝现场赶,一边给各分管领导通知,给驻华县、华阴的部队领导打电话求助……
大明镇镇党委书记郭长会正在家里给父亲办丧事。在父亲的坟地上,墓口还没有封,接到电话,身为独子的他脱下孝服,奔向了水泉河村。镇长冉应纯用了不到20分钟也赶到出事地点。9时25分,医院副院长秦沛潮带领医务人员,带着医疗设备,赶往现场……9时30分,华县公安局副局长吴银成边走边给县消防大队打电话,安排消防官兵赶快出警救人…… 9时50分,县委、县政府决定启动《华县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成立了由县长薛东江担任救灾总指挥,县委副书记孙建升、常务副县长杨森明为副总指挥的现场救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现场救援、医疗救护、安全保卫、灾民安置、后勤保障等7个工作小组,由9名县级领导牵头分别展开工作。 经过紧张的调查,很快得知水泉河村有4个村民小组的24户共94间房屋倒塌,其中17户家中无人,有7户13人被掩埋在泥土之中,泥土大约有5万方。灾害使水泉河村生产生活设施毁坏,农作物、道路受损,电力中断。 为了落实县委书记王健“早抢一分钟时间,就多一分钟希望”的抢救思路,救援指挥部根据村里群众提供的情况,以最快的速度绘制出了一张24户房屋的平面示意图,上面标注了13名失踪人员大概所在的位置,便于抢救人员现场作业。 10时30分,多名当地驻军、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以及多名干部群众到达现场。救援组立即展开现场救援,挖掘机、装载机、机器轰鸣;医疗救护组各项医疗救护设备,医护人员现场随时待命;撤离安置小组立即动员附近群众撤离危险区域,并立即对24户倒房户群众对口安置;安全保卫组组织警力在现场设立了警戒线,防止围观群众进入危险区域;事故调查组立即对灾情及失踪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搜集所有灾情信息,为制定抢救方案提供参考。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有条不紊。 在灾害现场,救援组根据地形地貌情况,从滑坡面南、北、东3个点,开辟了4个工作面同时作业,组织调用干部群众、公安民警和解放军战士余人,投入挖掘机4台、装载机6台,采取机械、人力相结合的办法,分三班轮流作业,昼夜不停地开展搜救工作。 之后,又进一步加大搜救力度,推房伐树,拓宽运输通道,增加2台挖掘机、15辆运输车,并组织了6支群众抢险突击队,调用60名精壮劳力实施抢险搜救。在救援过程中,消防大队队长熊向军发现现有的设备已经无法完全处理险情,便及时向上级反映,希望增援相关设施。随后西安消防支队增援带来的蛇眼探测仪、万向切割器、生命探测仪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心骨的力量
灾情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市委书记刘新文获悉情况后,要求不惜代价,尽快把被埋群众抢救出来;市长曹莉莉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搜救工作。她要求指挥部要集中救援力量加快掘进速度,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确保他们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对受伤群众要用最好的药,抽调最好的医生精心治疗。 当日下午4时,副省长李堂堂赶赴华县察看了灾害现场,看望了救援人员,要求加快救援进度,尽快抢救出被埋群众,安置好撤离出的群众;对附近可能再次受灾的地区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抢险工作的组织领导,管理好搜救现场,做到临危不乱,确保不发生衍生灾害。 身在外地的省委书记李建国亲自打电话了解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 正在北京开会的代省长袁纯清通过电话作出指示,并于10月7日专程从北京赶回,直奔华县大明镇高楼村滑坡灾害点。在听取了华县关于处置滑坡灾害的情况汇报后,袁纯清充分肯定了华县的抢险救援工作,同时结合抢险工作实际,作出扩大工作面、妥善安置受灾群众、规范救灾现场秩序、积极做好倒房群众安置工作、整体扶贫搬迁、加强监测、消毒防疫、事故调查等十条指示。
灾害引起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的高度重视。他十分关心遇难群众的救援工作,并作出重要批示:“全力抢救被埋人员,查清垮塌原因,做好预防工作。” 曾副总理的批示为整个救援工作指明了方向,整个救援工作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 县委书记王健和县长薛东江一起,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协调驻地部队和厂矿,调集官兵和抢险救灾车辆,解决救灾工作的重大问题。因为操劳过度,几次出现血压升高的状况。 大明镇党委书记郭长会、镇长冉应纯、副书记李伟峰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迅速组织群众搜救被埋人员。镇长冉应纯身上装着降压药,守在滑坡现场,三天没合眼。 高楼村支部书记吕顺德,在自己姐姐被埋没的痛苦中,毫无怨言地带人冲锋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组织开展抢险搜救工作,坚守在不断裂缝的现场和群众一起指认失踪人员可能被埋的方位。
从死神手中抢回一少年
16岁的屈磊在睡梦中被压在了土堆中。在抢救曲磊的10个小时里,围绕着与死神的抗争,在救援现场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感人场景:当时,整个土崖滑坡近米,5万余立方米的坍塌土方将村民的房屋、大树及生活区全部掩埋,而且塌陷区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发生坍塌。“搜救屈磊的过程,不啻与死神的赛跑。”回忆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华县消防大队大队长熊向军感慨地说。 滑坡现场的泥流还在缓缓移动。消防队员现场一寸寸地搜寻。突然,泥土和废墟下传来微弱的呼救声,“救命呀!” “这里有人!”听到呼救声所有人员心头一震。 据村民提供的情况,埋在废墟下的是16岁少年屈磊。他的父亲屈自强说,当时他们两口子下地干活,孩子在床上睡觉。闻听村子轰隆隆地巨响,回来一看,孩子已经没有了踪影。 得知孩子还活着,屈磊的父亲喜极而涕。熊向军迅速向现场指挥的副县长蔡学明汇报。蔡学明立即发布命令,“立即组织搜救。”这时赶到现场的大型机械,将传出呼救声的废墟上方的泥土掀开。村民们拿着蹶头、铁锨顺着声音开挖。随着铁锨飞扬,大堆的泥土被刨开。呼救声更加清晰了。 “没错,向正北方向,孩子就在这里。”泥土还在缓缓向前移动,灾情仍在发展。10时07分至10时50分先后出现了4次小范围的滑坡。同时,由于无法准确探知孩子的姿态和位置,加上废墟上还覆盖着7.8米厚的泥土,孩子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现场搜救指挥部果断决定,立即改用人工开挖掘进的方法进行搜救。他们迅速组织身材较小的战士,根据现场地形,即沿房屋地面向下挖出高度60公分、宽度为30公分的仅可容一人的地道,逐渐向孩子被困的方向推进。 掘进的地洞里光线很昏暗,电力部门拉来了电线和照明设备。借着灯光,猫身在狭长的洞子里作业的小战士衣服已经被汗水浸湿,满头满脸流淌着和着砂土的泥水。一双双防护手套被砂石和砖块磨烂,被扔出洞外。随着小战士手指上滴答的淋漓鲜血,地道一寸寸向废墟下那个被困的生命延伸。 中午13时,施救人员已经能通过地洞的缝隙和废墟下被困的屈磊交谈。而这时,由于极度的恐惧与体力透支,屈磊的情绪严重失控。在黑暗的空间里大喊大叫。情况万分危急。 “别着急,外面正在营救你。”闻讯赶来的市长曹莉莉一来到现场就不顾危险,钻进开掘的洞子,告诉还困在塌方下的屈磊。参加搜救的公安人员也进入地洞中给屈磊喊话。洞外早已等候在现场的医务人员将备好的氧气袋、营养液递过去,消防队员用一根小管通过缝隙往里输送。眼看着送进洞中的一小瓶葡萄糖营养液慢慢下去,孩子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守候在洞外搜救人员心情稍稍平静了一点。
这时救援工作出现了新的困难。实施搜救的战士发现孩子被困在一扇倒塌的铁门和楼板之间。开挖的救人通道却正好在铁门的下面。这扇铁门的阻隔让救援工作再次受阻。 消息传开,立即有村民从家中抬来了一台切割机。但是在狭小的地洞里使用切割机,会产生大量烟雾。为保证孩子万无一失,一台氧气焊机被迅速抬到了现场。 15时40分左右,村民开始用氧气焊将压在屈磊身下的铁门切割开来。但由于空间狭小,第一次切割的口有点小,又进行了二次切割。这时,大家都以为会顺利救出被困人员,但一块现浇混凝土的阻隔,使得救援官兵无法救出被困的孩子。营救工作再次受阻,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 这时,市消防支队支队长徐西建、西安消防支队战训科长刘铭带领西安增援部队赶到了现场。他们商量后,决定用凿的办法对混凝土进行分割。同时西安市消防支队带来的蛇眼探测仪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探头伸入屈磊容身的空间,孩子被困周围的情况清楚地显示在洞外连接的屏幕上。万向切割器深入洞中小心地将孩子周围的钢筋等杂物剪掉。孩子容身空间扩大,消防队员递进去一把凿子,孩子在消防战士指导下和外面的搜救人员一起开凿,搜救工作进度加快了。
晚上8时,夜幕降临,16岁的屈磊被成功救出。
武警官兵将孩子抬出洞口。等候在现场的医护人员对屈磊进行紧急治疗:吸氧、患肢包扎、检查意识、检查心肺…… 呼啸的救医院,进入24小时特护。经过一周多时间的精心治疗,屈磊痊愈出院了。回忆起死里逃生的经历,屈磊和他的家人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救援人员舍生忘死的奋力救助。他们向县委、县政府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生命线上的白衣战士
从事故发生的10月6日早上9点一直到9日最后一具遗体被挖出来,医疗小组24小时留守现场,确保随时出现意外。10月6日上午9时20分,医院接到群众电话,指挥中心立即派救护车赶赴现场。同时,医院、医院的院长也纷纷向分管医疗卫生的华县领导请命,得到允许后,迅速派出医疗救护小组,在救灾现场进行监护。 在救灾抢险的现场,随时可以看到医务人员忙碌的身影。挖掘过程中,为了第一时间抢救患者,一有衣物出现,救护队立即上前,随时准备救援。但是因为坍塌现场的复杂情况,经常出现挖出衣物和挖出被埋群众之间相隔数小时的情况。曾经有一次,救护队看着一件外套挖出来后,足足等待了4个小时才等到被挖出来的被埋群众。 抢救幸存者屈磊时,救护队员们更是跟着挖掘小组从早上10点一直等到晚上8点,足足等候了10个小时。10月9日晚上,对最后一具被挖出的遗体进行了消毒处理后,9人组的救护队才撤离现场。 10月11日,记者再次走进高楼村。一进村,一股特别强烈的消毒水的味道扑面而来。华县卫生局局长杨高仁介绍,这是抢险救灾应急预案中,防疫部门采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卫生局组织专人对厕所、猪牛羊圈、巷道、饮用水等地方进行了反复消毒,消毒面积达到平方米。 事故发生后,省、市卫生防疫部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喜平,在救灾现场一连蹲守了三天。市疾控中心也派专人赶到现场,送来了多公斤的消毒药品。
我们的子弟兵
县委书记王健感慨地说,华县人民每次遇到灾难,子弟兵总是冲在最前面。没有部队的支援,短短82个小时里,清除几万方土,搜救出13个被掩埋群众是不可想象的。 “没有子弟兵和驻华单位的大力支持,华县这次抗击特大灾害要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10月13日上午,还在紧张安排灾后重建的华县县长薛东江一见到记者就感慨地说。 10月6日上午,自从部队移防后,难得与家人团聚的驻华阴某部工程团政委饶正勇刚回到远在阎良的家中,准备和妻儿过一个团圆的中秋节。忽然,放在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饶政委急忙拿起电话。电话那头,正驱车奔向大明镇方向的华县县长薛东江紧急呼救。听明白事件的大概,饶正勇放下手中的电话,就急忙冲出门去。车子风驰电掣般的向华县方向开去。 3年8月,那场波澜壮阔的抗洪救灾斗争中,饶正勇担任政委的部队还在阎良驻防。部队投入了华县抗洪救灾的第一线,子弟兵与华县父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听说华县老百姓遭遇灭顶之灾,子弟兵坐不住了。在车子上,饶正勇一边安排部队准备出发,一边向上级部门请示调动部队支援救灾。 17时30分,驻华某部官兵被急促的号声集合起来。这支队伍义无反顾地投入抢险救灾现场,昼夜激战32小时,对搜救被掩埋群众工作的顺利完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自八方的支援
在搜救被掩埋群众的钢铁洪流里,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专业的操作技术,密切的协作,迅猛的推进速度。这是来自驻华和驻渭工程单位的增援力量。
陕化集团、金堆城钼业公司、中铁一局、中铁二十三局的大型挖掘机开上来了。在抢险救援的82个小时里,交通局先后组织协调了2台大型挖掘机、4台装载机、30台大型货运车辆,保证人停机不停,24小时全天候运作,全力抢险,争分夺秒,尽量使掩埋在其中的群众多一分获救希望。 电力系统闻“灾”而动。华县电力局采取了启动10台发电机、调来防汛时用来大坝照明的大型探照灯、在相关地段安装了42盏白炽灯等有效措施对抢险救援工作进行全方位配合。
为加快搜救工作进度,指挥部要求县交通局协调工程机械。而按照现在的行情,一台挖掘机的一天台班费就得多元,装载机一小时得多元。这些工程单位深知,抢救人命是分秒必争,多一分钟就多一分希望。他们二话没说就加饱油料开来了机器。金堆城钼业公司组织的机械更是一直自带油料,直到搜救任务完成。其中中铁一局、二十三局正在郑西铁路专线渭南工地上施工。不到两个小时,就从30余公里外的施工点上将机械拉运到救灾现场。操作这些工程机械的师傅们更是一支“铁军”。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们硬是坚持24小时不间断,换人不停机器,每人工作将近12小时。华县县委办、政府办、经发局、城建局、林业局、国土资源管理局、农牧局、交通局、财政局等单位的领导带领机关干部不分昼夜,坚守在抢险第一线。饿了泡碗方便面,渴了喝口矿泉水。有的同志受凉发烧,有的同志肠胃闹病,领导让撤下,他们硬是不往下撤。由于女同志居多,档案局没有接到救灾任务。局长薛杏虎带着自己单位的干部职工自愿组成的抢险救援队来了;人劳局长苏超峰带着自己单位的队伍也赶来了……“给我们分配救灾任务吧。”10月12日下午,在县长薛东江的手机上,记者看到了一串串这样的短信。火热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灾难发生时,华县广大党员干部的风范。 爱如潮涌,在救援安置有条不紊进行的同时,社会各界无私的爱心捐助活动就像一股股热流,源源不断地涌向受灾的大明镇。 10月12日一大清早,华县所有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都举行了赈灾募捐活动。县委书记王健、县长薛东江等带头为受灾群众献上一份爱心。当天,全县干部群众捐款35万元。刚离开华县的蒲城县委常委郭柱国同志,得知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发生滑坡灾难后,立即带着箱椽头蒸馍、箱方便面亲自送到高楼村的灾民手中。
政府给咱都考虑到了
从天而降的灾难让水泉河村受灾群众的家当一刹那间无影无踪。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 为了确保受灾群众生命和财产不再受损失,确保受灾群众迅速撤离和妥善安置,确保山塬区农村社会稳定,指挥部根据《华县山塬区自然灾害群众救灾安置工作实施方案》,紧急启动救灾预案。抢险各成员单位立即进入工作岗位,坚持24小时值班,保持通迅畅通,随时做好救灾安置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救灾任务的顺利完成。 灾害发生后,救灾指挥部迅速撤离了处于危险地段的81户名群众。县民政局抽调20余名干部,协助乡村两级对撤离群众采取包干负责、逐户见面、对口安置的办法进行了妥善安置,并建立了对口安置详细花名册。当天下午,即给24户倒房的群众每户发放元救济款、1袋面粉、10斤食用油、每人1床棉被、每人每天5袋熟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森明告诉记者,为让群众安然度过今后的困难时期,县上还将对倒房群众每人每月发放30斤面粉,1斤油,5元副食补贴,受灾群众的口粮供应将从当前起持续到明年麦收结束。民政部门将全力保障群众有饭吃,有衣穿。另外,房屋倒塌的受灾群众的新房选址、建设规划等工作,也在华县城建、土地、财政、经发、扶贫等部门的牵头下展开实施。目前县上已经组织城建、规划等部门,着手鉴定村民危房,进行灾后重建。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搬迁、分步实施,确保明年夏收前,让倒塌房屋的24户村民搬入新居。
当晚,县上组织干部给每个撤离安置的受灾群众发放了月饼。8日下午,每个倒房的村民都领到了一件夹克衫、一件单衣,民政部门给每家每户都发放了炉子、煤、电热毯,确保村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的水喝。 “没想到,真没想到,灾难面前,政府给咱都考虑到了。咱没想到的,政府也考虑到了。”6日晚上8时许,全家被安置在村子东边乡亲家的王选民感激地对前来看望他们的市长曹莉莉说。47岁的王选民家中共有5口人,塌方使他的房子变成了危房。在民政部们和村干部安排下,他们当天下午就搬到了位于村东安全地带的村民王建文家中。一家人刚落脚,就领到了方便面、棉被、元现金和其他生活用品。 王选民65岁的老母亲王芳仙老人激动地拉着曹莉莉的手说,“人老几辈没有经过这么大的事情。多亏了政府了,要不这么大的灾,老百姓实在没办法。”这时,市长曹莉莉亲切地指着身边的县委书记王健、县长薛东江告诉周围的村民:“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尽管找县委和县政府,有大家帮助你们。” 10月16日,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衣食无忧的高楼村受灾村民怀着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感激,先后来到了大明镇政府、华县县委、县政府,送上了锦旗。 无情的灾难夺去了12个无辜群众的生命,然而,在灾难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真情救助、无私援助、诚心帮助,为受难群众送去了真情的温暖。
原文来源:新浪博客
原文作者:屈文平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整理:公号小编
↓↓↓点击进入“华州社区”
屈文平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