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八省联考作文复习的准备——文化思潮类
一、写在前面
龙城居士首先声明,因能力有限,本人从不预测考试作文,有装神弄鬼之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新高考写作方向,紧扣“青年人与时代的关系”,从多方面认知和思考所处的时代特点,并就青年人自身内心的天空探索,从而实现写作之任务。即解决个人与时代的对立统一(矛盾)。
其二, 8.大道至简,举重若轻,如何看待和应对“内卷”,就不会成为一道复杂沉重的人生难题。
(3)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1.近日,有媒体聚焦当代青年“圈层化”的现象。当代青年偏爱彰显个性,倡导自我,“三观”的形成与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生活阅历不断丰富,信息爱好多元化,“圈层化”逐步成为青年表达的主要特征。这里既有“网上的狂欢”,也有“现实的孤单”,还有媒体认为,青年“圈层化”潜藏疏离风险。
2.从一些媒体对青年“圈层化”现象的审视和判断来看,“消极”的倾向比较强烈。一方面,有的年轻人长期缺乏沟通伙伴,表达意愿、表达能力退化;另一方面,年轻人表达多样、诉求多变,由此与他们对话的门槛也升高,群体的大规模交流空间渐趋压缩、割裂。舆论场上的很多声音,直接将这些现实困境的锅甩给了“圈层化”,并为年轻人“圈层化”贴上了无谓狂欢、现实孤独和社会疏离等标签,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3.其实,“圈层化”这个词,本质上是中性的,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关键要看具体是如何呈现。如果年轻人偏要把所谓的圈层看作一片密闭墙,将自己封闭起来,减少与外界的沟通与交往,完全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那确实有疏离社会的可能,进而对生活产生很多消极想法。正如专家所言,还会带来社会凝聚力下降,各方面社会成本提升等问题。
4.但如果年轻人只是把圈层作为一个立足点,并积极向外延申和发展,实现个体兴趣的放大化,将自己的圈层与社会相连,那会是另一番现实景象。比如,有的年轻人热爱摄影、影视或具体运动项目,其既能通过这个圈层认识更多志同道合朋友,也可以主动参加相对应的社会组织和活动,用自己的兴趣和力量,对社会产生积极效应。对年轻人个体而言,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诉求的良好渠道。
5.这样说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年轻人“圈层化”与否,而在于年轻人面向生活与社会的态度。说白了,只要年轻人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并有强烈的自我价值诉求,那所谓的“圈层”,不仅不是阻碍,反而是年轻人实现价值的好工具,毕竟有了兴趣和相应群体的支撑,在现实中做很多事情都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换个角度说,年轻人若生活态度消极,且没有明确的自我价值诉求,那“圈层”确实会成为阻碍,也只会进一步放大“信息茧房”效应,桎梏个体生活,生活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会被定式化、程序化所取代。如此也会加剧个体与社会的种种矛盾,真正呈现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
7.不过“圈层化”的存在,也确实会让现实中年轻人的发展,呈现相应情景下的“马太效应”,这里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可以理解为积极处世者更强,消极处世者更弱。显然,我们更乐见“圈层化”中的积极处世群体,毕竟其创造着个体与社会的幸福。
8.所以,年轻人“圈层化”背后,不全是狂欢、孤独与疏离,也有快乐、幸福与价值实现。当然,对于那些负面标签,也要积极寻求去除,更大范围拓展青年交流空间,引导消极处世的年轻人主动敞开心扉,避免疏离风险,也十分有必要。
9.而对于积极处世的年轻人,在鼓励认可他们追求“圈层化”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追求沟通交流空间的扩大化,以避免“信息茧房”效应。说到底,我们应该追求的,还是一种年轻人“圈层化”更开放有序的状态,与积极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相契合。
(4)热议丁真,也别忘了背后的他们(选自学科网“丁真系列素材5篇”)
1.近段时间,康巴小伙子丁真火了。那清澈的眼神、纯真的笑容,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家乡,四川省理塘县也备受网友 2.讨论“丁真现象”,是有价值的。其意义就在于,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平日里很少 3.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看到的是丁真一个人在镜头前的精彩,看不到的是无数人的支撑与托举。人帅、景美只是当地发展的惊鸿一角,背后是无数人在数年间乃至数十年间的拼搏奋斗。丁真的家乡曾经属于贫困地区,在0年,全县农村总人口的96.75%几乎都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如今,乘着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东风,这里已经摘帽脱贫,正在迎来美好生活。从曾经吃不饱饭、少人问津的贫困县,到现在的“网红城市”,这个地方经历了质的蜕变,并充满魅力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4.可以说,成就丁真的,是他自己的先天条件,也是时代发展提供的广阔舞台,更是数不清的干部群众为一个地区发展进步而付出的艰辛。只有真正看到“丁真现象”所折射出来的基层干群的“真”、脱贫攻坚的“真”、拼搏奋进的“真”,才能懂得这团“大火”燃烧得多么难能可贵。
5.有人说,丁真凭一己之力改变家乡面貌。此话虽“不假”,却也有些言过其实。毕竟,即便没有此时此刻的“丁真现象”,理塘何尝停下过发展的脚步,何尝停止过追求美好生活的节拍?中国广大贫困地区之所以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因为有无数人在推动着发展列车向前、向前、再向前。那些年纪不大就白了头的基层干部,那些下沉一线、驻村攻坚的扶贫干部,是一股不能被忽视的蓬勃力量。
6.真正的英雄,是帮家乡摆脱贫困的人,丁真仅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中国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勤勉的、奉献的、扎根的党员干部,数不胜数。一位扶贫干部的孩子说,“年,就是感觉到爸爸工作的伟大,太伟大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全面小康,无论是一人走红还是一地爆火,由表及里足以说明,扶贫是系统性工程,致富也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所有人齐心合作。
7.满屏的丁真,实则都是脱贫攻坚的故事、中国发展的故事。别让“丁真现象”昙花一现,鼓励把更多如丁真一样的故事讲透讲好,我们要继续百般努力、千般加油,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5)“凡尔赛文学”(中产阶级之困)“凡尔赛文学”火遍整个网络,关于这一网络文化现象的讨论仍在继续。对于这种现象,大家的看法各有不同。人们对“凡尔赛文学”现象的戏谑,反映出社会对真诚表达的呼唤——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是奢华贵气的代名词,“凡尔赛文学”概念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与之相关。最近,“凡尔赛文学”在网上火了,“凡尔赛文学”作品不断涌现,还上了热搜,微博、抖音、知乎、百度等平台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都有很高热度。此前局限于圈层的“凡学”破圈而出,“凡尔赛研习小组”受到 有人指出,“凡尔赛文学”概念受到了讲述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的启发。凡尔赛是法国的一个小镇,距巴黎十多公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在那里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使它成为奢华贵气的代名词。根据网友的总结,“凡尔赛文学”是“一种表演高级生活的精神”,但又不正面、直白地描述或展示生活之高端,而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和言辞,看似漫不经心地说某个话题或故意流露出某个细节,来展现自己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所以,有人提出,“凡尔赛文学”是“用最低调的话,炫最高调的耀”;也有人把“凡尔赛文学”的内容概括为漫不经心地做作、故作困扰的炫耀、欲拒还迎的责怪。还有人总结了“凡尔赛文学”的三大要素,即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问自答,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 笔者认为,网上流行的“凡尔赛文学”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心炫耀。此类“凡尔赛文学”所表述的内容或许是真实的也或许是虚假的,但不论如何,创作者自我炫耀的心态是真的,这可称为炫耀的“凡尔赛文学”。另一类则是借此调侃。此类“凡尔赛文学”只是借用这种网络流行句式,完成某种话语修辞,并非为了炫耀,而只是为了营造场景、增强思想或情绪的表达效果,这不妨称为形式化了的“凡尔赛文学”或者作为文体的“凡尔赛文学”。二者的区别类似于真实的街头叫卖与舞台上的《卖布头》,后者更具欣赏性。(二)“凡尔赛文学”里的心理与修辞 区分两种“凡尔赛文学”,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发现其文化和心理基础。作为炫耀工具的“凡尔赛文学”,植根于人性深处的炫耀心理。炫耀之心,古已有之。《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富贵还乡的渴望,不但表现出炫耀之心,而且表明熟人社区是更好的炫耀对象。这或许也为“凡尔赛文学”多现于朋友圈提供了佐证。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笑话,某人家贫,吃不起肉,出门时用肉皮把嘴抹得油光锃亮,让人以为自己吃了肉。如果说项羽尚属“实力炫耀”,肉皮抹嘴者则是“打肿脸充胖子”,用嘴上浅浅的油光来暗示腹中大有油水,这一细节很得“凡尔赛文学”之真谛,也说明“凡尔赛文学”有深刻的心理基础。 作为文体的“凡尔赛文学”,实际上是一种修辞术。通过运用诸如正话反说、翻转、对比、错位等各种手法,造成强烈的场景效果,带给人超越语言之外的感受。网友说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古人的“凡尔赛”,这当然是戏说。但这种修辞技巧其实古已有之。《世说新语》记载了谢安的故事。淝水之战时,谢安正和人下棋。一会儿战报送到,谢安看完,没有说话,继续下棋。对弈者探问战局如何?谢安不动声色地答道:“小儿辈大破贼。”在捷报面前,谢安的气度表露了真正的贵族气质。如果我们脑补一下“小儿辈大破贼”这句话的场景效果,可以品味到其正体现了“凡尔赛文学”之修辞精髓。 时下的文化热点大多离不开网络传播环境。“凡尔赛文学”成为文化现象也与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分不开。当下,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让人们时刻沉浸在网络语境之下。网络不仅传播热点,而且制造热点。网络平台不但决定我们“怎么看”,而且决定我们“看什么”;不但决定我们“说什么”,而且决定我们“怎么说”。换言之,网络不仅促使人表达心理状态,而且帮助人完成表达的修辞。同时,互联网强场景化、强互动性的特点,放大了情绪易于互相影响的特性,并使其传播更加便捷。“凡尔赛文学”具有语义浓缩、形式固定、场景生动等特征,又反映社会心理心态,十分符合网络传播的需要。(三)热衷于“凡学”可能影响青春的选择 对于“凡尔赛文学”及其流行,应辩证分析,理性看待。作为炫耀的“凡尔赛文学”以“晒生活”之名行炫耀之实,流露出不健康的心态。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所说,“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就越强烈”,优越感和自卑感是一块硬币的两面,而自卑又是焦虑的孪生子。即便是前文所述项羽式的实力炫耀,背后埋藏的也是缺乏自信的心态,肉皮抹嘴式的“炫耀”,更是阿Q精神的变体。刻意打造“高级生活”来填补空虚的内心,反映的是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可产生落差之后的“过度补偿”心理。这样的“凡尔赛文学”实质是网络环境里的表演行为,暴露出虚伪的人生态度和扭曲的价值观念。 如果只是把“凡尔赛文学”作为修辞术,进行玩“梗”的文字游戏,调侃自嘲,放松心情,只要不对他人造成攻击和伤害,偶一为之,倒也无可厚非。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中,确实需要解压阀,这类“凡尔赛文学”像无害的“自黑”或“吐槽”,起到了情绪解乏和缓解焦虑的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凡尔赛文学”值得鼓励。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修辞看似外在形式,其实对审美趣味、思想言行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尔赛文学”的过度传播,可能催生、助长玩世不恭的心态,损害对待生活、对待自我的正确态度。 截至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青少年网民占有相当数量。网络文化质量直接关系社会文明素养。目前,“凡学”在多种文艺作品中都有所表现。一些文艺作品不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却热衷贩卖富贵奢靡的想象,用虚假的臆想替代丰富的生活,把美好的理想折现为实利化和物质化的内容,以他人眼中的“成功”定义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在做作中迷失自我。尤其是对青少年网民而言,如果热衷于“凡学”,沉迷于修辞狂欢带来的心理快感,很有可能影响青春的选择,放弃脚踏实地的奋斗,错过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网络流行词火得快,消散得也快,也许过不了几天,“凡尔赛文学”就会和许多曾爆红的“梗”一样,被网友创造的新“梗”代替。但是,“凡尔赛文学”的流行给我们的提示不应轻易忘却,这就是网民的心理状态需要更多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