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至0集
21吉祥瑞兽大家叫它真人,或者仙人,它是齐闵王的化身。作战失败,走投无路,被飞来的凤凰所救。它安坐于屋脊,会带来绝处逢生的好运。
它们从清朝时就站在屋顶上,身上的釉彩已经斑驳。
龙,是天下动物的领袖,能在水里游,云中飞,陆上走。
凤,是百鸟之王,带来天下太平。
狮子,是万兽之王,威武的护法神。
天马,日行千里,追风逐日。
海马,忠勇智慧,通天入海。
押鱼,能祈雨,灭火防灾。
狻猊,骁勇善战。
獬豸,是忠诚、正义的化身。
斗牛,擅长吞云吐雾,能逢凶化吉。
它,只在太和殿出现,它是举世无双的第十只角兽,大家不知道给它起什么名字,看它排行第十,就叫它:行什。清代人说它是猴子,其实,它有翅膀,手拿金刚宝杵,会降魔。它是传说中雷震子的化身。
中国木构建筑,最怕遭遇雷击,它是人们防雷的希望。
它们也有建筑功能。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角兽就用来当做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
垂兽,戗兽,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
(关怀,气魄,正直,勇猛,吉祥,聪慧,灵敏,威武,高贵,尊贵,坚忍)它们身上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角兽最多的太和殿(8条垂脊,8位仙人,80只角兽),除了举行国家重大典礼,平常的日子空无一人,惟有屋顶上的小兽,默默守望着几百年的寂寞。
22木建筑每个中国人的心底都有一棵树。
在自己田边种着树,在树边搭建屋,世世代代在木建筑下生活。在梦中,隐约看到祖先如何在广袤森林外,再造一座森林。
紫禁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木建筑群,皇帝重新将一棵棵树,种出世上最华丽的大森林。
纵观西方著名建筑,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世纪欧洲的大教堂,无一不是砖石结构。而中国的紫禁城,成千上万的构建,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木材,是这个庞大建筑群最重要的材料,是这个民族对树的感情,对木材的了解,和是否缺乏石材无关。
与西方砖石的层叠结构相比,中国传统木建筑所运用的构架,像一座房屋的骨架,其中一个最大的特色:墙倒屋不塌,正是对木构建筑的描述,本质上和现代框架楼房并无二致。
木作的构件规格多样,可以事先预制加工,然后现场组合安装。在四根立柱的上端,以梁枋纵横连接成一间。一间一间又一间,从一座小房子,一直搭建出最大的皇宫,坚固亦永恒。
石建筑,是西方人在征服世界的旅程中,留下的一块块凝固的作品,脆弱,亦轻灵。
木建筑,是东方人在顺应自然的生活中,为自己的心灵划定的一片栖息地。在这里,我们冥想,呼吸,生老病死,淡然中成就另一种永恒。
2中间意味这间房子,居于三大殿的中心,在壮阔的紫禁城里,显得低矮,狭小。像旅途中歇脚的凉亭,更像僧侣们冥想的禅房。四角攒尖的屋顶,安装了圆形宝顶,正方形的房体四面开窗,周围的风景尽收眼底,它的名字叫:中和殿。
中,天地万物最神秘的那个点,静与动,爱与恨,进与退,治与乱,大千世界的平衡就决定在某个微小的点上,中和殿的圆形宝顶,回叙就是紫禁城保持平衡的中点;在这尊宝顶下的思考,或许就是天下和谐的关键。
紫禁城,前朝三大殿,礼仪与盛典,宏大热闹中,只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独自一人静静思索。
康熙十八年,京师强烈地震,紫禁城里多处宫殿受损,皇帝不得不住进帐篷,所幸中和殿保存完好。
八月十四日早上,康熙皇帝前往中和殿,审阅天坛祭文,为第二天的祭祀做准备。在这间小房子里,康熙陷入了沉思。
中和殿里的冥想,是皇帝出席重大活动前的必修课。出宫祭祖,祭祀社稷、太庙,皇帝要在这里审阅祭文。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皇帝也会先到这里稍事休息
在前朝,惟有这里,皇帝可以躲开随从静静独处,审视自己的责任与过失。刚刚发生的大地震,被认为是上天的警示,天子必须做出回应。
祭祀后,皇帝的罪己诏出来了,他认为发生地震,是由于自己对于各地官员管束不当,以致吏治松弛,天怒人怨。
在这间房子里的独处,自省,或许会使皇帝更深刻地体味到中和的意味。
中,天下之本;
和,天下之道。
2皇家殿试如果你能站在这里,你已经是帝国顶尖的知识分子了。你有机会执掌帝国重权,你能荣华风光几世几代。
这里,就是中国读书人梦想登上的殿堂:保和殿。清帝国三年一次的殿试就在这里举行。
光绪三十年春天的一个清晨,27名书生,就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了紫禁城。经过层层高墙和众多宫门,他们来到了见证荣耀的地点:保和殿。
如果说,太和殿就像毛笔字的起势,那么,中和殿就是转笔,而保和殿是一个秀丽的收势。三大殿层层叠叠的白色丹陛,如同云彩,托起考生心中金碧辉煌的梦幻。
来自广东的书生商衍鎏,也在考生队伍中,后来,他撰文描述了这次难忘的经历:
“我在光绪三十年,参加甲辰科的殿试,进入保和殿坐下来答题的时候,我发现皇帝并没有像传闻中那样亲临现场。正中龙椅空空的。
殿试所用的考试桌,样子像炕几一样,只有一尺多高,盘着腿坐下来写文章,一般的考生都很不习惯,所以他们自带考试的桌椅。
桌面是薄木板,四条灵活折叠的铁条扣在背面,就可以随身携带,拉伸开来就可以做桌腿。
考生用藤筐装着布箱,里面放着考试用的物品。这个藤筐刚好可以当椅子用。
安坐完毕,将是整整一天的笔答,每个考生要把毕生所学,在这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做出完美阐释,书写天下。”
此次殿试的答卷,商衍鎏并没有描述。
这份清朝乾隆年间的殿试答卷,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考生以工整的楷书,完成皇帝亲自拟定的考题,在太阳落山前交卷。卷首写有考生的年龄,籍贯;本人、父亲、祖父的名字,身份;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之后,严密封存。
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明清两代多年,累计文状元不过名。
这一年殿试,商衍鎏高中探花,他有幸享受了皇帝才有的待遇:从正中御道出宫。当时他不知道的是,这种仪式,在他之后,再也没有人享受过。
第二年,清廷就废止了实行千年的科举制度。商衍鎏因此成为末代探花,中国也进入了变革的时代。
25,最大构件明朝永乐年间,冬季的北京城,常常可以看到一支庞大的队伍缓慢前行,这是向紫禁城工地运送石材的队伍。
肇建紫禁城,需要大量的巨型石材,这些巨石来自于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距离紫禁城90公里,运送的道路,漫长而艰难。
那时,这条道路上出现了很多凿井的人。井,凿得很密,一里地,一口井,这让沿途百姓颇为费解的举止,其实,正是解决运输难题的关键。
待冬天到临,运送的先头部队从井里汲水,泼洒在路上,使路面结冰。于是,工人和骡马便可以拖拽石头,在冰面上滑行。
其中,最大的一块,即使用这种方式,仍要动用超过两万民工,两千头骡马,每天只能缓慢移动公里左右。经过28天的艰苦旅途才送到工地。
它被安放在前朝三大殿的北端,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紫禁城里最大的一块石雕,终于浮出水面。
汹涌的波涛,荡漾着仙草;流动的浮云,九条蟠龙翻腾其间,寓意着皇帝生活在高高的天宫。这块最大的石雕,重达吨,被安放在保和殿后面,称作:云龙阶石。
当时,其实还有一块同样体积的巨石,因为搬运工程实在太艰巨,而只得放弃,那块石头,至今还静静地躺在石场里。
那些同样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上。百年之前,这条路是没人敢走的,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它被称为:御道。
御道,不用最好的石材,而是用最大的体量,和最浩繁的人工,显示这条道路的至尊地位。
云龙石雕,就是前朝御道的终结处,呈现给世人的,一个巨大的感叹号。
26,王者中轴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是最小的一扇门。门后,是紫禁城唯一的道教建筑:钦安殿。殿上的金顶里,藏着多部藏文经卷,镇守着这条王者的轴线。
当晨霭升起,呈现出一派祥和,此时此景,你愿意相信万物是有神灵庇佑的?
中轴线上的空旷之地,有明显的石道,是由两万多块巨石铺成的,被称作:御道。
太和门前的御道,又配以五座石桥,以扇形拱卫,称为:金水桥。
御道贯穿的,就是那片梦幻之城。
往南,顺着午门屋顶,无数个瓦片形成了一种节奏,一种秩序;形成了无数伸展的线条,遥指帝国广袤的疆土。这些线条,和中轴线上雄伟的建筑合作一处,把王者的气势,发散出去。
轴线贯穿的,是一个王朝的气脉,所以,每一个王朝之始,总要确立自己的轴线,以此轴线为中心,为平衡点,从上至下,建立国家的秩序。
元大都的中轴线,在今天故宫武英殿东边的断虹桥上,和现在的中轴线相距米,两条轴线平行延展向北,指向不同的宿命。
中轴线笔直、简洁,却绝不单调。
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宫殿群,令原本僵直的空间,具有了音乐的节奏。它是北京城的脊梁,是穿行于大地的龙,是将天地融入人心的通道,只有阳光普照之日,它会呈现出更夺人的气魄。
微蓝的天空之下,红色,黄色,更具诱人的迷幻。它是远古走来的梦幻之都,它是浩如烟海的记忆之城,它是无数生命叠加的精神之城。
这座依据最隆重,最严谨的秩序,所筑成的宫殿之城,正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用木石砖瓦,给我们行的最后一个大礼。
洋洋平方米,一直留在那里,由一条惟王者才有资格拥有的轴线贯穿。从辉煌的过去,直笔笔的画到现在和未来。
27,九五之尊又是一个龙年,龙的形象无处不在,而最多数量的龙,在紫禁城。
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犷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
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在魏晋有了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明清时期,龙的形象更加精雕细刻。
最早将皇帝和龙等同的记载,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
他在《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秋天,秦始皇的一位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对这位使者说:“今年祖龙死”。祖龙,就是指秦始皇。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既然是龙的化身,那么历代君主,则无不自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皇帝的脸叫龙颜,皇帝的身体叫龙体,皇帝的孩子称龙种。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皇帝用的床叫龙床,帝王贵胄使它至尊至贵。
最后一位以龙自居的人,已经在年前退位。龙,不再是某个人独享的尊号,它落入凡间,融入十几亿人的生命,在每一次呼吸,言语,举手投足间,彰显着龙的传人的尊严。
28,龙宫未故公元年5月,一个阴云密布的夜晚,一道霹雳直中奉天殿屋顶,刚刚落成四个月的三大殿,化为灰烬。既使贵为帝王,面对雷火也无可奈何,保佑宫殿的希望,被寄托在传说中的神兽身上。
在故宫众殿的正脊两端,有一种被称为螭吻的神兽。相传,螭吻喜欢吞火,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明史?五行志》中记载:紫禁城,在明朝共遭受1起雷击,其中有6次是击中宫殿的螭吻,螭吻受损,而宫殿安然无恙。
这个螭吻,是龙的第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各个不同。
龙的大儿子囚牛,平生爱好音乐,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
二龙子睚眦,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的龙纹,便是睚眦的像。
龙三子嘲风,喜欢蹲在险要的位置上,向远处张望,它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龙的第四个儿子蒲牢,是形似盘曲的龙,蒲牢喜欢鸣吼,于是,人们只要铸造大钟时,就把蒲牢铸为钟纽。
排行第五的龙子狻猊,形状像狮子,狻猊喜欢静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坐上和香炉上的脚部,多用狻猊装饰。
第六个儿子负屃,形象最像父亲,重文采,因为喜欢碑碣上的碑文,甘愿化作龙纹图案,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装饰碑座,和人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老七霸下,又叫赑屃,形状像一只乌龟,有一排牙齿,喜欢负重,力大无穷。
第八位龙子狴犴,又名宪章,形状像虎,它重义气,能明辨是非,仗义执言,因此,古人将它装饰在门上,让它虎视眈眈地对来者环视察看。
九子螭吻,又叫鸱尾,就是我们在开篇提到的保护宫殿的神兽。
民间传说中的龙子,远远不止这九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了九个儿子,九是贵数,又是虚数。
故宫,因凝固着龙与它的儿子们,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龙文化的圣地。龙纹,是这里的主要装饰。据统计,仅太和殿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及殿内陈设上,造型各异的行龙,围龙,蟠龙等,就有18条。
曾经坐在这轩辕镜下,九龙屏风前,宝座之上,那个身穿龙袍的人,也就是这座皇宫的主人,被称为:九五之尊。
然而,遍布紫禁城的龙,并不能护佑帝王的江山永固。而今,帝王时代早已终结,宝座已空,皇宫已故。故宫里无法数计的龙,仿佛在对我们说:如今,只有龙宫犹存。
29,门钉纪事这一年的故宫大修,工人给宫门换装了新的门钉。
紫禁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宫城里每一个院门上,都有一排排门钉,朱红色的大门,镶嵌着饱满厚重的金黄色。
据说,门钉是鲁班发明的,它不仅具有构造功能,也是装饰品,更体现着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大门上装门钉,本来出自构造的需要。
在大门本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是为防止门板松散,但钉帽外露,有碍美观,古人就把钉帽打成泡头的形状,这样,门钉就有了装饰的功能。
自隋唐以来,人们就在大门上使用门钉了。
普通的门钉进入皇宫,身份需要进一步提升,这里的门钉不仅有加固和装饰大门的建筑意义,也充满权力与等级的政治意义。
皇家建筑,体量大,门也大,需要门钉的路数也多。
通常皇家门钉,设竖九路,横九路。亲王家设七路乘九路;王府家设七路乘七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建筑,门钉规格为每扇门的门钉,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颗门钉。
九,在中国古代数字中,被认为是最高的阳数,属于天子的礼制。门钉采用九,来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
紫禁城南午门,北神武门,西西华门三门,都设九路门钉,也就是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门钉。唯独东边的东华门,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颗门钉。
为什么这里用代表因数的偶数门钉,而不用代表阳数的奇。
0,紫禁天街在故宫,守卫皇宫的官兵都发有一块腰牌,这是一枚特别通行证,颁发时再书写上使用者的相貌和编号等,以便查实。
通行重要的禁门,则必须使用由阴阳两扇组成的合符。通行者持阳文,守卫存阴文,两相和合无误才能通行。
在合符分与合的森严戒备中,有一条特殊的通道。这条通道,它连接着前朝与后宫,它是分隔国与家的界限,它是清朝后宫女性,一生走不出去的,前朝大臣若非奏召,严禁进入的地方。这就是景运门与隆宗门之间的这条天街。
中国古人,视空间为一个阴阳的组合概念。紫禁城布局在阴阳融汇的环境里,而阴阳又把紫禁城划分为两极,天街与中轴相交,形成紫禁城的中枢,而天街,就位于紫禁城最平衡的中心。
紫禁城的中轴天街,既是左右,前后,内外,阴阳的划分,同时又恰好是一切划分的汇合。这是以空间来分隔,以空间作缓冲、黏合的巧妙布置,骤看,并不突出,却非常重要。
这个过渡的空间,南北宽度最窄处只有约0米,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等典礼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处于内外朝之间的天街,也成为内朝与外廷两个势力圈的中心点,皇帝就在中心点做出平衡。两方势力在这里渗透,博弈。
在古代,任何获准踏足这里的官员,都只能从广场东西两端的禁门进入,他们所见的,就是一个纵深两百米的深邃庭院,长长的天街了。
这座禁城,这样一条戒备森严的要道,也曾发生过历史的意外。
清嘉庆十八年,公元年,中原一带发生天理教农民起义。京城附近一支队伍,直接攻打入天街西侧的隆宗门。
当年激战时,有两支利箭射在隆宗门上。一支射在隆宗门内,东侧北起第二排第四根椽头上;另一支射在隆宗门外悬挂的门额上
两支箭的箭杆今已不存,箭镞深深地射入椽头和门额的木质中,不知何故,当年未被拔去。
这两支射向相反方向的利箭,仿佛清朝皇家的警示,被封存在这天街的一角,距今已经年了……
故宫——1-10集
故宫——11-20集
故宫研学少儿篇——寻找故宫大怪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